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究竟长啥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在教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由于涉及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笔者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如在情景导入环节,特意播放了一段视频――由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的片段,同时在投影上呈现了课本上孔子的画像,以及由中国孔子基金会推出的孔子标准像,并且还附上了《史记》当中一段关于孔子相貌的文字记载:“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当这一切准备好以后,自以为这一段内容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既有一定的趣味性,还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就是这一段“卡了壳”。当我提及孔子时,一位同学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让我猝不及防的问题:“课本画像、孔子标准像以及电影中的孔子三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和文字记载的孔子相貌也不一样,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孔子呢?古代也没有照相技术,又该用什么来证明呢?”遇到这样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一下子还真把我给难住了。是啊,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孔子呢?进一步想到,其实在课本上有许多的古代人物画像,如夏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顾炎武、王夫之等等,他们的画像和本人真的相像吗?那又该如何来解释呢?于是,我决定就以孔子作为突破口把这个问题单独拿来探讨。
课后,我和一些感兴趣的同学从网络及图书馆查取了大量有关孔子的资料。《史记》上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司马迁离孔子的时代比我们要近的多,所以他记述的孔子的样子要比后来的人更接近实际情况。所谓的圩顶,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关于孔子的面孔,在曲阜民间有“七出”之说。所谓“七出”,是指孔子牙齿暴露在唇外,鼻孔朝天,耳朵奇大,眼睛突出,加起来就是七窍突出的意思。《史记》上又说,孔子成年后“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根据吴承洛先生《中国古代度量衡史》的推定,周尺一尺合今19.91公分,那么孔子的身高就当有今天的1.91米还要多一点,绝对的高个。而孔子的身材,当年孔子仓皇从宋国逃出以后,在郑国又和门人走散了,有人见他独自可怜兮兮地站在东门的城墙根下,就对到处找他的子贡:“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传说中尧正是瘦长的身子,“河目隆颡”的脑袋,而“皋陶之状,色如削瓜”,皮肤泛着青色,禹的身高据史载是九尺二寸。说孔子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大概是说他还是个腰长腿短的人吧。子贡按照那人的指点果然的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莞尔笑道:“外貌说的还在其次,倒是‘像丧家之狗’这句话,说的太神似了。”他老人家在恢谐中对郑人的描述基本上还是认可了,这与司马迁的记述也是非常吻合的。
至于孔子有没有胡子,史料上没有记载,不过孔子即使有留有胡须,也不会是后来人画的那样的长髯。因为古人是以长髯为美的,如《汉书》称汉高祖刘邦“美须髯”,《三国志》也说关羽“美须髯,故(诸葛)亮谓之髯”。孔子人称圣人,如果真的是长髯的话,况怕史书上早就要大书特书几句了。但司马迁都没有写进去,没有的可能性较大。
没想到我们的至圣先师个子虽然很高身材却不成比例,脑袋顶上凹陷而前额又凸起,皮肤泛青――长相竟这般令人失望。显然不足以体现出“圣人”的特征,然而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其身后地位更是被不断提升,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被世人顶礼膜拜。如果画出这样的一幅“尊荣”显然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而又在变革的年代,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 “礼”与“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他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最高期待。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他还主张“节用而爱人”。
孔子的思想理念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无论是居庙堂之上的统治者,还是处江湖之远的普通知识分子乃至升斗小民,都能从其思想体系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故而孔子被神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古代绘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还表现在高度的笔墨技巧与技法的多样性,同时,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又添加了作者本人对绘画对象的理解和情感。许多古代画家在绘制孔子像时,往往就带着这样一种崇敬之情,刻画一个心目中神一般的孔子,如孔子讲学图、孔子问老子图、孔子出游图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仔细对比,会发现每一幅图像虽然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但往往又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在精神和气质都注重从体现孔子“仁”和“礼”的
思想内涵出发,表现他的博大和儒雅,神情慈祥,目光温和,让孔子给人以可亲可敬的感觉。“国”字脸、宽鼻、阔嘴、浓眉、长髯的特征,把一个仁爱宽厚、正气浩然、朴实庄重、令人景仰的长者形象呈现给世人,体现出一位可亲、可敬、可感的智者、长者的形象。所以如果不同版本的画像有一些差异,也并不奇怪。
在今天,孔子到底长什么样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他的相貌呈现更多地是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对一个和谐、安定、富足、友爱的理想社会的共同追求。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古籍出版社
[2] 吴承洛.中国古代度量衡史[M].金融出版社
[3] 陈汗.孔子.作家出版社
[4] 葛钧,海强,寒潮编.古代人物图谱[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5] 吴养木.中国画技法概论[M].朝华出版社
(江苏省兴化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