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经师与人师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经师与人师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做经师易,做人师难。经师是传授专门知识的老师,而人师是学问、品行堪称模范,并且能够育人者。人师具备以下标准:1.品格高尚;2.广博专精;3.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做为刚走进大学课堂的青年教师,应当向这三个标准看齐,以树立崇高的师德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并且从最基本的本职工作,从最平凡的细节去一步一步地努力成长为一名人师。

关键词:经师 人师 大学教学

何为“人师”?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人师”两个字的分量究竟有多重,当我们带着疑问继续思考,初步寻找到了答案的时候,会感到诚惶诚恐、心存敬畏。经师是教书的先生,而人师是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是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与师能,并能够影响学生,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教师,这是教师修养的至高要求。因此,作为青年教师站在大学课堂的讲台上,怎样才能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师”,值得研究、探索。

1 人师与经师之别、人师的标准

经师在汉代指讲授儒家经书的学官,后来泛指传授经书的教书先生。《汉书・平帝纪》:“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近代以来,经师也指教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徐特立《各科教学法讲座》二:“因为中国过去教经书中的知识的称经师,现在是教科学知识,为了容易记,所以仍袭用这个名称。”经师就是教书匠,讲授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老师。而人师是指德行学问等各方面可以为人表率的人,应当具备以下标准。

1.1 品格高尚

教师应把弘扬高尚品德放在教师修养的第一位。尤其在高校,师德建设更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和师资建设的核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并且,韩愈在《师说》中对师者的定义首先是“传道”。在今天可以理解为传播真理,教学生懂得修身为人之道,这就需要教师自身要有高尚的师德和情操,最基本的要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首先,爱岗敬业。经师与人师的职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对于经师来说,教师职业是稳定的饭碗。经师能把知识讲授给学生,却不一定关心学生的成长,上课来、下课走,过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安稳生活,无大的志向追求。而对于人师,教师虽不是什么炙手可热的“金饭碗”,却是他们精神的伊甸园,他们把教师当作一种平凡却又崇高的职业,在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中享受着事业追求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他们热爱讲台,站在讲台上有着说不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因为在三尺讲台上,他们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又充满着敬畏。

其次,关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部分。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同时关心他们的品格、生活、健康、幸福甚至是生命。尊师爱生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家们主张师生互爱,师生之间如同父子。孔子便是这样一位人师,他看到学生的进步,由衷感到高兴;学生家贫,他常接济;学生有病,他去看望;学生死了,他十分伤感。他常常说道:“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他对学生的爱是无隐无私的。

关爱学生,就是对学生真诚的付出情感,与学生平等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建立以人为本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面前要做一个透明的人,以一颗真心去换取学生对你的认识。只有教师首先付出真诚的情感,才有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应做一个有心的人,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较好地与他们沟通。尤其是在课堂之上,更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课堂问答、课堂作业等细节去观察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从实际出发,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要平等地去和学生沟通,尤其在今天,更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中国古代虽强调师生友好,却由于旧的封建伦理道德,师生关系天生不平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直至今天,师生关系时常也未能真正平等。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学生与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当老师的还要放下架子,在学生面前不必太在乎面子,甚至可以俯身向学生请教。“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学生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正是一件好事吗?良师不易做,益友就更难了,只有平等地同学生相处,才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朋友。作为学生的益友,就要直、谅、多问。但关爱学生,并不代表溺爱、迁就,对学生要求依然要严格,这才是真正的爱。学生犯错时要直言不讳地告诉他错在哪、为什么,今后是不允许的。作为人师还要讲“信”,说到做到,答应学生的事就要力争办到,不敷衍搪塞,严格的要求自己,只有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才能得到学生信任。

关爱学生,还要关心学生的健康、幸福,甚至是生命,在危险面前保护学生。常听人说,老师是学生的渡船,把学生摆渡到幸福的彼岸。老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包括关心学生生活,在学生生活上遇到困惑的时候,老师应该耐心为学生解决,用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影响学生,让他们找到自己未来通向幸福的道路。关爱学生,要懂得关爱学生的生命,甚至在危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记得汶川地震时那位逃跑老师说的话:“我最关心的是我的孩子和我自己,我的父母都在其次,更何况是我的学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当时又有多少年轻的老师在危险面前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学生,因为关爱学生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和义务。

1.2 广博专精

人师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造诣,还要博闻强识。梅贻琦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而是大师之大。”何为大师?大师与专家有着本质区别,出色的专家不一定是大师,专家在某一领域拥有杰出的技能和知识,而相对专家,大师不仅拥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博学。季羡林先生是大师,是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十二国语言;启功先生是大师,学问丰厚,书画精湛,诗词不俗。当代大学缺的正是大师这样博学的人。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学,面对的可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如果老师博学,就能够以“一贯之道”去驾驭各种知识,找到不同专业间相通的原理来更好地阐释本专业及本门课程。同时,人师还需要专精,如果博而不专,是无法深入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对知识的掌握终将深度不够。由广博到专精,即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孔子《论语・雍也》说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孟子・离娄下》:“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从广博出发,继而务精深,最终达到简约。作为人师,就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在今天的大学课堂,人师对学生的要求同样是广博专精,学生不仅应当学好本专业的知识,也应当重视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将来走进社会,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老师要能帮助学生寻找到自身的特长与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把自己最擅长做的事做到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便是广博专精、 由博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