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从基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等方面探索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核心竞争力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60-04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来源于经济领域的企业管理,最初应用于企业,后来在经济学、管理学、教育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是高层次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方法,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则是一种基础性的人才和教育的发展对策。当今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庞大的劳动力要成为合格优秀的产业工人,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职学校的培育。仅从这一点上看,中职学校的责任无疑是十分重大的,提高中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一、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基础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等五方面。

(一)基础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指基础资源,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物质资源,它包括办学的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这些财力资源和基础设施是中职学校办学的“硬件”,是学校开展一切教育教W活动的物质条件。可以说,不同的中职学校的物质资源的差异会直接导致它们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优劣。

中职学校除了诸如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运动场等基本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训条件和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尤为重要。因为在人才培养中,技术与技能的训练对教学资源的依存度特别高,实习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最具特色的硬件配置。而网络信息系统是中职学校对内保证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对外及时获取各种有效信息的重要战场。总之,一个中职学校的基础资源是构成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是重要的物质基础。

(二)管理竞争力。管理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学校管理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的纽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整合并支撑学校的各种核心资源,从而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一般包括学校管理团队和管理机制。

管理团队一般包括决策层和管理队伍。决策层即学校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专业视野、职业素养、决策判断力和政策执行力是学校管理效果的关键。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层能够引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从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决策层是人才要素中的核心要素。良好的决策需要良好的落实才能真正转化为竞争力,因此,学校的管理队伍也必须训练有素,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优良的执行力和协调力。

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对教育方针、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制定学校发展方向,组织、实施、协调教育教学活动等所依据的规范形式的总和。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使学校的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规范化。因此,学校管理制度深刻影响着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决定着学校人力资本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是否规范,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中职学校自身管理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的最大特点是变化,主动适应市场的变化,是中职学校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从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角度来看,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其办学效益才能保证其持续地发展。中职学校的办学效益包括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以前中职学校主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社会效益方面,即注重中职学校是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地方,相对忽视中职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应该也要考虑的经济效益。其实,中职学校和企业一样,本身也是一个包含“投入”和“产出”的系统,也是一个要注重投入和产出比的系统。科学、合理的高效管理运行机制,能在投入有限的条件下达到中职学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而不完善、不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必然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现象。中职学校的管理体制至少应该起到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获得各种资源,促进学校的蓬勃发展;二是有利于学校人才的成长和其才能的发挥,能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让人才安心为学校提供智力保障和生力军。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科学、合理、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以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教师竞争力。教师竞争力主要是指师资力量的强弱。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是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他们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主导性的影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一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教师竞争力也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力量。

中职学校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和改革意识、前沿意识,是爱岗敬业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要求教师“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技能,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因此,中职学校应改善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以培养出符合市场和社会需要,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人才培养竞争力是指人才培养的能力。良好的人才培养能力是一个学校的品牌和名片。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把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实化和物化,让社会看到学校毕业生的真正价值。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主要包含专业与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校企合作、就业与升学等方面。

1.专业与课程。学校特色是与它的特色专业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对一个学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学校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地位,为当地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适合当地经济需要的特色人才。在特色专业发展中,要抓好专业发展方向、专业带头人、专业梯队、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保持专业的稳定性、前沿性,既要考虑社会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出路,又要考虑保证自身有充足而优秀的生源。树立品牌意识,确立品牌发展定位,建设品牌专业,使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

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要体现的内容,对促进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许多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或者由于学校不重视实习实训,或者由于实习实训条件所限,相当的中职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离企业真正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动手能力较强、上岗即能适应的技术人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的迫切需求和用人形势,中职学校必须建立健全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实践应用,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合作,按照“订单教育”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对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的教学模式。

4.就业与升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把“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原则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这不仅揭示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中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因此,中职教育应该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他们的职业能力服务,加强就业与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中职学校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又兄敖逃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无论是从当前现实还是未来发展来看,中职教育都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和首要任务。显然,就业率的高低,就业质量的好坏为成为衡量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升学同样也是就业的另一种途径。

(五)文化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即学校文化的水平。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的师生体现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生的行为习惯、工作学习态度、各种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文化涉及学校的整体品位和在社会上的声望,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水准和文明程度,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一书认为,学校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三部分。属于物质文化的主要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电教馆、文娱体育活动设施,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属于精神文化的主要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以及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群体心理、人际关系等;制度文化主要是校训、校纪、校规、班规、学生守则、入队入团条件、劳动制度、清洁卫生制度,以及考试规则、保卫制度、就业制度等。

校园文化对全校师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能通过改变师生的原有价值观念,使个体的行为习惯、情感思想、信念理想等与整个学校的文化理念有机统一起来,培育起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在全校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向心力,激发每一位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自己和集体而努力工作。校园文化是一个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源,是核心竞争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涵发展的体现,最终体现出这个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水平。

二、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案例

下面以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对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剖析和思考。

(一)基础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在逐步实施过程中改善实训条件。

学校目前拥有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 146.05 亩。其中,东校区位于玉东新区,占地面积 70.58 亩;南校区位于石子岭工业园区,占地面积 75.47 亩。校园环境幽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如今,已建成 1 栋学生宿舍楼及 2 栋实训楼,1 栋教职工宿舍楼,2 个高品质的学生运动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教学设备价值 8000 多万元。拥有玉林市同类学校最先进的 3 个校内汽车维修实训基地;拥有玉林市唯一的现代幼儿教育实景教学中心――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附属幼儿园;拥有广西最大的电工电子实训基地。还新建了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工艺、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技术 4 个自治区示范性特色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有实训大楼三栋,80 多个实训室,1000 多台先进的电脑,实现了图书资料、教学办公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并初步建成了现代数字化校园。

(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构建现代学校管理体系,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十三五”常规管理规范化工程规划。学校秉承务实、创新的精神,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管理共识,从部门结构、管理制度两大方面逐步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学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依法治校、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优质、均衡、协调、特色化发展。通过管理改革,学校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一,管理意识明显提升。整个学校管理层形成共识,深刻意识到管理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对于管理改革高度支持。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法规得到落实,人才培养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管理队伍不断调整,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改善,办学活力显著增强,学校管理越来越规范、特色显著鲜明、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提升。

第三,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校章程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V泛应用,学校的管理“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

(三)教师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规划。规划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完善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引进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一专多能、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备,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适应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一,建立专业带头人与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研究制定学校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的长效机制。培养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困难;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形成名师成长的长效机制;按照规定的数量、层次、知识结构更新、技能水平配备教师;完善常规管理手段,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

第二,建立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技能型教师的引进工作,面向社会、企业、职业教育先进地区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师或兼职教师,优化教师结构,形成一支业务精良、技术过硬、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三,实施名师培养计划,加快构筑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才梯队。制定和启动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培养计划,开展梯队式名师培养活动,构建名优教师培养新模式,努力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加强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建立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训机制,完善并实施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建立学校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教研和研讨活动,通过名师引领、团队互助,提升整个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水平。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增强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深入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全校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时,把师德表现摆在首位,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

第五,教师专业成长信息支撑平台。记录跟踪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提供教师继续教育和网络研修服务,通过校本培训与网络研修整合培训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网络教研,支持协同备课、评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以“结对”方式开展青年教师的培训,着重加强师德、教学技能、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的培养。推进“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赴区内外培训;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落实专业课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通过校企合作途径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四)人才培养竞争力的提升。为了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竞争力,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制定了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规划。

首先,从本地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优化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探索专业培养模式,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探索中高、中本教育贯通、产教融合道路,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工作,基本建成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中高、中本衔接,以就业升学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其次,以适应区域产业的特色专业为骨干,组建专业群。围绕玉林市属广西第二大机电产品制造业基地,玉柴集团及玉柴集团在玉林本地有近两百家配套厂的产业链,开设机电产品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制冷设备安装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专业,由此形成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华南地区中药材、桂东南日用品集散地,玉林市福绵区是服装加工基地等,开设电子商务、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文秘、服装设计与制作等专业,由此形成电商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学龄前儿童数量多,幼儿教育发展快,幼儿教师需求量大,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由此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汽车保有量大,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由此形成汽修专业群。围绕玉林市是广西人口大市,农村人口数量大,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城市(镇)建设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较大,开设建筑工程施工、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维护等专业,由此形成建筑专业群。

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学校畅通就业升学双渠道,为学生创造人生美好未来。学校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建立社会实践、以工助学专人管理机构,委派专人管理。建立就业平台,群策群力安排毕业生就业。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召唤下,鼓励学生创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每年(下转第64页)(上接第62页)就业率保持在 98% 以上,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德能兼备的技术人才。学校非常重视升学工作,为学生深造铺路。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每年约有 30% 的学生走向升学方向。学校每年组织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对口升学考试辅导,效果很好。

(五)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规划并逐步实施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全面建设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地域性的特色职业教育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通过在全校范围内集中并长久地开展“凤凰涅,自信圆梦”自信文化建设活动,提出“建校园自信文化,创自信教育特色”的发展目标。学校从实际校情以及自信教育理念出发,用“凤凰涅”的精神来教育鼓舞广大师生,以“自信教育”为核心,贯穿学校静态文化与动态文化,辅助学校品牌传播,重点突出自信文化内涵、职业教育特色,着力打造精神理念引领,进行整体顶层设计,构建立体、交互的校园自信文化生态系统,以唤起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学校的自信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实现自信文化的“气态化”,让自信文化弥漫在校园的空间,达到“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自信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邵艳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孙其刚.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3]王利利.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4]郑耀涛.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系统构建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5]成长春.赢得未来――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重大课题“中职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2015JD10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能学、想学、乐学’对改善流失问题的研究”(GXZZJG2015B197);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职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实践研究”(GXZZJG2015B193)。

【作者简介】沈德海(1967― ),男,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书记,中学高级职称,在职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教育。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