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发展方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化发展方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德育课程是学校环境中实施儿童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生活化”成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往往背离了儿童自身,忽视了主体性,脱离儿童的生活世界。小学德育课程偏重系统知识的单向传授,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生活化

长期以来,德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受到社会、学校的广泛重视。然而,目前德育中的诸多现象表明其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学校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过多地表现为一种纯学科式地说教,脱离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使得学校的德育收效甚微。因此,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实际需要出发,小学德育课程的生活化是一条有效的策略。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概说

德育生活化是近年来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观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并非是我们首创的观念。著名教育家杜威早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他指出:“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因此,道德存在于个体的整个生活之中,是没有脱离生活的。生活是个体切实的经历,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将会对人产生直接且深刻的影响。德育必须走向生活,融入生活,与生活真正地结合起来,使生活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即德育要走生活化之路。德育生活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德育生活化要以生活为中心。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脱离生活,这就决定了道德的学习只能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如果把德育人为地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只在德育课堂上进行,与课堂外的生活无关,学生也许只能学到许多抽象的道德知识,而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仍然不能做出正确的善与恶的判断,也就谈不上影响并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二)德育生活化要以人为主体。对于学校德育来说,学生不仅是学校施教的对象,更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学生的德性是在道德生活中生成的,学校德育无疑应尊重学生道德学习的主体地位,关照学生的整体需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在具体的德育情景、真实生动的道德体验中获取个体的道德认知,建构自己的道德品质。

(三)德育生活化要使学生学会适应生活。教学生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学生作为一个人,首先是存在于生活中,学会适应生活,即学会如何使自我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以及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因此,德育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当下的生活,关注学生正在经历、体验着的个人的真实生活,通过德育展开的过程直接影响并改善学生的生活状态。

二、德育生活化发展方向的必要性

首先,德育生活化使德育来自于个体亲身生活中的认识和体验,真实、深刻而全面的特点使得它比任何一种知识传授都要丰富得多、鲜活得多。因为,个体无时不处于生活之中,它能够直接触动个体的心灵,激发个体的情感,滋润个体的身心。

其次,生活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融为一体,人通过生活而受到教育,教育会有一个生长的过程。那么,与人融为一体的教育必然就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再次,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最终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各种道德教学、道德活动必须内化为个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否则就无法实现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个体的道德就没有以一贯之的特性,就会容易消失和变化。

三、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思考

(一)德育主体走进生活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所有的外因必须通过这一主体而发挥作用。道德本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生活必然会丧失生命力,德育在本质上要求它必须与生活交织并渗透在一起。脱离生活的德育无疑会导致道德的抽象化、空洞化。德育课程是一门影响人的心灵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把人、人的道德生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真正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切实确立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根本以及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

(二)德育内容联系生活

1. 课堂,是德育生活化的主阵地。课堂生活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自在德性及其未来走向。现实证明,不良的课堂生活往往出现教学对象物化、教学内容泛化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厌倦课堂、不守纪律等不良行为。因此,德育生活化必须以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为首。

2. 活动,是德育生活化的载体。在德育过程中,应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如礼貌待人是立身处世、学会做人的起点,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文明礼貌着手养成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为此,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以及其它教育活动。

3. 校园文化,是德育生活化的助推器。多彩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从德育生活化的角度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德育方法贴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我们最重视师生接近,最重视以人教人”。教师作为学校德育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不是领导者或者保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助手。德育来源于生活,德育途径也应该产生于现实生活,产生于交往,离开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因此,德育应该更多地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生活是无字书,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根本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这才是德育生活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