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近十年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述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近十年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述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总结近十年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研究情况,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国内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如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国内案例的总结提炼、理论探讨与实践进展的融合不够等;并建议,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地与我国图书馆的实践相结合,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从整体上形成更为系统的研究体系。

关键词 学术图书馆 出版服务 图书馆出版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学术交流的环境,推动了学术传播模式的革新,开放获取、自出版等方式逐渐兴盛。作为学术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特别是学术图书馆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并在数字化的学术交流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出版服务应运而生。

图书馆出版服务是图书馆参与和支持出版活动的服务,既包括以出版者的角色直接进行学术期刊、图书、学位文等作品的出版,也包括一系列附加服务,如为研究人员提供资源搜集、整理、出版、保存、传播的技术平台和软硬件支持,为用户利用开放存取数字资源提供便捷途径,以及作者版权咨询、培训、ISSN注册、标识符分配等。因为学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在学术出版方面的需求较为旺盛,所以目前出版服务的主体是学术图书馆。学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开展出版服务,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如促进科研人员和学校师生的学术成果的创作、传播、保存和共享;作为商业出版模式的替代形式,扩宽出版通道;为图书馆争取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提高其在所在机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地位从而争取更好的发展条件等。

目前,很多学术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开展得风生水起。其中,北美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起步早、发展快,其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据美国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LPC)2016年的《图书馆出版名录》(Library publishing directory)第4版显示:在其调查的118所高校图书馆(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共106所)中,出版服务最早开始于1988年,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项内容丰富的服务:既有对各类学术作品的数字化出版,也包括很多附加服务,如版权咨询、相关培训、元数据服务、编目、补充内容托管、印本资源数字化、数据分析服务等。再把目光转向国内图书馆界,目前已有不少图书馆以机构知识库、提供期刊的开放获取平台等形式试水出版服务,取得了一些成果。相应地,出版服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也成为图书馆界新的热点。

为全面了解国内外在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方面的研究现状,笔者进行了相关的文献调研工作,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1.国外研究综述

对国外研究情况的调研工作主要依托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库(LISA)、SCI、Elsevier、EBSCO、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ACRL)和各知名大学图书馆的网站进行。以ab(“digital publishing”OR e-publishing OR“electronic publishing”OR“publishing service”)AND ab(library)为检索式,2007-2016为时间范围,经去重、筛选后共得到密切相关文献75篇。同时,笔者还以重要论文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补充了10余篇用检索式难以覆盖的相关文献。调研结果显示,国外学术图书馆界对于出版服务的研究较为成熟,理论探讨和实践工作齐头并进。

1.1出版服务的发展历程

出版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种新服务,其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不少文献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学术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背景、缘由,并梳理其整体的发展历程。

例如,玛利亚(Maria)和迈克(Mike)考察了美国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发展历史。他们指出,学术图书馆与出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00年前后,当时美国最早的一批学术出版社很多都是在大学图书馆中成立的。当然,图书馆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业态受到关注始于20年前,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20世纪末,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于商业出版物的价格与使用限制方面的不满,使得不少图书馆开始探索学术出版的其他方法和模式,主要表现为与出版商合作,提供基础设施或者出版内容(即供电子化的馆藏资源)。这时期的焦点放在对过刊等回溯资源的在线检索上,未涉及与出版相关的全部活动。(2)20世纪末21世纪初,学术出版物逐渐增长的订购费用,使得图书馆界逐渐关注原创内容的出版。2000年前后,不少学术图书馆开始资助或者开展出版活动。(3)随着DSpace、DPubS、OJS等软件工具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涉足出版服务。

1.2图书馆在学术出版中的角色

随着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兴起,学术图书馆在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从学术成果的消费者到出版者,从以往的出版社大客户发展成为出版社的合作者等,向出版产业上下游同时挺进。对单个的图书馆而言,根据自身能力、优势、用户需求等因素找准角色定位,明确服务重点,有助于更顺利、更高效地开展出版服务。因此,许多学者都致力于研究图书馆在学术出版中的角色和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图书馆可以作为数字出版强有力的支持者。例如,米卡尔(Mikael)等人介绍了哥本哈根商学院图书馆为一些小型商业期刊提供的数字出版/存档服务,他们认为图书馆可作为数字出版的中介,在促进数字化的学术交流以及开放获取出版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合伙人”角色。戈登(Gordon)等以图书馆参与教师主导的出版活动为例,论证图书馆可以在学术出版中扮演合伙人的角色,即与学者合作,通过电子期刊托管等服务,促进学术成果的传播。

三是出版者。朱莉(Julie)等人指出,图书馆拥有数字出版者必需的所有能力,已逐渐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关键角色,数字出版应成为图书馆职业新的核心能力。而阿吉特(Ajit)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学者、出版商能够重新审视学术出版的模式。他访谈了数位高校图书馆馆长或者部门主任,了解到图书馆如何通过提供开放期刊系统的软件服务进入出版领域,以支持知识传播和使用的方式延伸服务范围,将电子出版服务与机构知识库整合,参与一线出版。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学术出版,视能力和需求扮演各种角色。例如,詹尼弗(Jennifer)等人归纳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开放获取出版项目和服务中的角色为:机构库的管理者、开放存取出版的提倡者和教育者、出版者、编辑等。

1.3出版业务模式与服务实施模式

选择合适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实施模式,对于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来说十分必要。因此,这两个议题也是不少文献关注的重点。

业务模式方面,格雷厄姆(Graham)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图书馆出版业务模式:作者/机构/资助者支付模式,限制/延迟的开放获取模式,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出版的自由模式;并着重分析了项目级别规划中的人员配备和资金模式问题。例如,他以所在图书馆的出版社为例,指出该社拟在常规的出版技术支持之外增设出版物与营销管理岗,使出版社拥有目前尚无的编辑功能,以加强出版物的质量控制,寻求更多的机会。

服务模式方面的文献以案例分析为主,从实施背景、发展过程、服务内容、用户反馈等方面介绍某个或某些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总结经验教训,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参考。不同图书馆的服务实施路径和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国外图书馆界丰富多样的出版服务图景。

(1)图书馆成立出版社,由专人负责各项业务的运营。沙琳(Charlene)以堪萨斯州立大学图书馆建立New Prairie出版社的实践为例,详细介绍该社的发展历史、业务规划、人员配备与技能要求、宣传营销、出版平台的迁移等。他认为,持续的价值评估、制定与修正战略规划、拓宽资金来源等,对于图书馆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2)图书馆成立专门的数字学术中心或者数字出版部门,通过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图书馆员的多方合作,开展支持学术研究的数字出版项目。例如,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图书馆在2011年组建了数字学术实验室,与教师和研究生合作,通过数字和网络研究工具去创造、传播、存储新知识,该实验室目前出版三种电子期刊。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学术中心建于2013年,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写作协作、数字化项目的技术支持,已开展的项目有:构建和维护数字化展示工程,出版开放存取的电子书和本科生期刊,开发讲故事软件,建立数字档案馆和相应的网站,开发数字馆藏系统,支持大学机构库。伊利亚(Elias)着重介绍了该中心的四个数字学术案例,其中一个为英语系副教授牵头、图书馆全程支持的电子书数字出版项目。他指出,该项目为图书馆参与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等奠定了基础,另外,不同技术的协同探索与实验对于由教师驱动、并与图书馆合作的数字项目来说是必须的。莎拉(Sarah)介绍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成立创新出版中心,通过arXiv、Project Euclid、DPubS、DSpace等件工具支持学术出版的具体情况。她认为出版服务有利于图书馆核心使命(即创造与维持一个可信的信息环境,促进知识发现和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的实现。

(3)图书馆虽未成立新的组织机构,但仍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新增数字出版业务。萨斯基亚(Saskia)等人以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图书馆的出版服务为例,详细阐述了该馆如何将机构知识库与数字出版结合起来提供服务,并总结经验教训和未来计划E123。索茉莉(Somaly)和希瑟(Heather)介绍了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J.Murrey Atkins图书馆电子期刊出版服务的开展背景、具体做法、师生反馈、后续计划等口引。朱莉(Julie)和特伦斯(Terence)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两个特藏分馆为例,论证了基于图书馆的网络出版服务能够强有力地支持学科信息管理活动,并提高图书馆在其所属机构的地位。

1.4出版服务的设计与改善

尽管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有不少优势,但作为出版业务的“新手”,图书馆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合理地设计出版服务的内容,以更好地推进该项服务。对此,不少研究者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在图书馆自身的能力培育方面,凯瑟琳(Katherine)等人指出,图书馆要想胜任出版者的角色,除了利用在信息保存、、检索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外,还应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出版业务所需的诸多能力,例如加强对学术出版环境和所服务的学术团体的了解,并掌握业务规划与管理,出版流程与技术,编辑与采访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在出版服务的设计方面,罗莎(Rosa)等人强调,有必要通过本机构的核心学术产品的类型等去了解其学术生产情境以及出版需求。为此,他们调研了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人文社科部生产的出版物类型、性质和出版质量,以更好地设计电子出版服务。珍妮弗(Jennifer)和莫妮卡(Monica)则将数字出版纳入数字化学术服务的范畴中,从整体上思考如何为研究者提供可扩展和可持续的数字化学术服务。他们构建了一个四层服务模型,底层为满足基本需求的学术软件与应用(如学习管理系统、维基百科、视频软件、博客、个人文件存储系统等),第二层为研究支持服务(包括机构库、数据分析工具、版权咨询、基于互联网的出版平台等),第三层为更深入、可定制的研究支持服务(包括为学术工具设计专门接口,在机构库中提供自定义的元数据选项等),第四层为应用研究与开发(即根据学者的需求改进服务,开发更多的学术研究工具)。

此外,不少文献都提到与相关机构和个人进行合作的重要性。苏珊(Susan)指出,一个成功的开放获取的学术数字出版系统,离不开大学出版社、图书馆、院系教师、学生等的合作与相互作用:教师向出版社提供论文出版的加工费用,出版社组织同行评审并对论文进行数字化,将XML和XSLT文件提供给图书馆。图书馆将出版物的电子版向学生和研究者开放,并允许学生在与论文相对应的网络社区中发表评论,发展该论文的用户讨论社区。格雷厄姆(Graham)认为建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出版联盟,分享最优实践,有利于推动英国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发展。

2.国内研究综述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调研工作主要依托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硕博士论文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库等数据库进行。以“主题=出版服务+图书馆”、“主题=数字出版+图书馆”为检索式,2007-2016为时间范围,经去重、筛选后共得到密切相关文献近100篇。结果显示: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等主题的很多论文实际上涉及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相关内容,但是“出版服务”这一术语正式出现在学术论文中始于2012年赵惠芳与毛一国发表的《学术交流新模式:图书馆出版服务》。①近几年来国内对于学术图书馆出版服务的研究比较活跃,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实践情况的介绍和经验总结、图书馆参与出版的动因与角色定位、出版服务的模式、国内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等方面。

2.1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实践情况

我国图书馆界一直比较重视对国外学术成果的引进和吸收。由于国外特别是美国学术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开展较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所以介绍类文献的关注点主要在美国的出版项目、服务情况上,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提供参考。

有的文献是调研国外学术图书馆界出版服务的整体情况。刘兹恒等以《图书馆出版名录》(第3版)为参照,在分析其涉及的北美105所高校图书馆的出版服务后指出,北美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多样化,强调数字出版,强化优势学科,简化了工作流程。游神以罗森达尔和葛茨提出的学术交流四项功能(注册、告知、认证和存档)作为分析基础,对2013年底的《图书馆出版名录》中涉及的各项服务进行功能分析和归纳,从学术交流的视角展示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价值和重要性。赵惠芳、毛一国从服务内容、合作模式、经费来源、经营模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介绍了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概况,将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合作模式归纳为三种:新成立出版社、图书馆与出版社合作模式、学者与图书馆合作模式,将经营模式归纳为平行模式和综合模式两种。代玉美考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高校图书馆的出版服务,总结了他们在出版对象出版模式的选择、运用方面的特点,以及基本的版权解决办法。孙杰等调研了国外高校图书馆在学术出版服务方面的实践进展,总结其组织形式、经费来源及服务内容等,并从人员构成、馆员技能、跨界合作对象等方面揭示了学术出版服务的新变化。

有的文献将关注点放在某一类出版服务上。魏蕊、初景利重点考察美国61家大学图书馆基于机构知识库的出版服务实践,从业务布局、人员配置、合作对象、经费来源等方面介绍组织建设与资源配置的特点,从资源类型与载体、服务内容、服务平台等方面分析出版资源与服务内容的特点。

有的文I选取在出版服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图书馆,详细介绍其服务内容与开展情况。鄂丽君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学术出版服务,主要包括:宣传开放存取政策、建立机构库、管理开放存取出版基金、提供校外开放存取出版渠道、提供商业出版社相关政策、版权信息服务、出版指导等,并指出该馆尤其重视开放存取出版。游t考察了普渡大学图书馆e-Pubs的期刊出版服务、佐治亚理工学院图书馆的知识库及会议论文出版服务、犹他大学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出版服务,主要介绍其服务目的与内容、开展情况、实际效果等。何欣等人调研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办的HighWire出版社的运营情况,包括在线出版平台的功能、在线出版支持服务的内容、商业模式等,并从技术、资金来源、服务模式等方面总结HighWire的成功经验。他们认为:图书馆处在学术交流的中间环节,如果技术条件和资金条件允许,应该为大学、协会等机构提供开放、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存取出版机制,同时也为OA期刊提供平台,积极推动OA的发展。

此外,还有文献指出,国外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图书馆都开始提供出版服务,但就单个图书馆的发展态势来看,存在众多待完善之处,图书馆出版事业必须集合群体性力量。该文详细介绍了美国图书馆出版联盟的宗旨、每一阶段的具体规划、进展及成果,并总结此项目的启示。

2.2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动因与角色分析

与国外图书馆出版服务已成为常规服务的情况不同,国内的出版服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不少图书馆持观望态度。因此,有的文章从学理角度分析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潜在动力和优势条件,论证其提供出版服务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刘兹恒等指出,学术图书馆拥有促进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固有使命,参与学术出版是其角色、使命、功能定位的内在要求;日渐成熟的数字出版环境、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术图书馆参与数字出版的潜在效益是其外在条件与动力。

从理论上说,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有着先天的有利条件,不过对于单个的图书馆而言,在具体实践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用户需求等确定角色定位,明确服务重点,而不是大包大揽地承担学术出版链中的所有角色。杨琳指出,伴随着服务模式的转型发展,图书馆在基于网络的科学传播体系和学术传播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她以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将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中的角色总结如下:作为传统采购商支撑数字出版,作为技术提供者融人数字出版,作为传统出版主体发展数字出版,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多元身份推动数字出版。

2.3图书馆出版模式

受人力、资金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图书馆在参与学术出版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目前我国学者讨论较多的图书馆出版模式主要有自建出版社模式、合作模式等。

例如,荣光怡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服务的机遇与问题,提出服务的三种有效模式:馆社一体模式、馆社合作模式、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其中,馆社一体模式是指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形成一体,包括出版社隶属于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隶属于出版社两种部门设置形式;馆社合作模式指高校图书馆与出版社以相互平等的姿态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出版服务;开放获取出版模式是指图书馆以科研学习者和工作者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开放获取出版所需的相关服务。

加强合作是高校图书馆在开展出版服务时普遍采取的一种策略,既包括与校内外出版机构、学术团体、基金会以及专家学者的合作,也包括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其中与出版社合作被不少研究者认为是图书馆较快进入出版服务领域的途径。武建铭指出,图书馆专长于对文献的收集、管理、揭示和发现,而出版社在选题、编辑、设计、校对、营销发行、版权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种互补的关系,使得图书馆与出版社可以通过合作共享既有的设施、人员、技术和服务,促进科研产出,增进学术交流。他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模式及运营模式等方面对国外大学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合作情况进行总结,将两者合作方式归纳为:图书回溯数字化、在线出版平台、数字研究与参考服务、出版社印刷出版一图书馆数字在线、图书馆提供内容一出版社发行等,将运营项目分为并行模式和集成模式。牛晓宏从合作基础、目标、成功先例等方面探讨了数字出版机构和图书馆合作的可行性,认为两者可以开展基于内容的合作和基于技术的合作。其中,基于内容的合作包括数字资源的馆配供给、特色资源数据库的构建、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基于技术的合作包括开展图书馆自助出版合作、提供相关数字技术的支持等。

2.4专题研究

这类文献主要针对某一类图书馆出版服务或者服务的某一个方面展开研究。

例如,苗美娟等关注国内图书馆的开放存取出版服务,在考察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内图书馆开放存取出版具有图书馆参与角色多样、尚处于起步阶段、侧重学术期刊等特点。

魏蕊等人把目光投向学术图书OA出版服务,他们认为,图书馆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要发挥主导作用,研究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机构知识库运作模式、期刊OA出版模式与图书出版模式,探索学术图书OA出版的运作模式、信息组织模式与服务内容,独立或与出版社等外部机构合作为科研人员、机构等提供出版服务;通过开展信息素养与出版服务等培训,帮助科研人员认识与了解学术图书OA出版的意义,教育用户发现、阅读与使用OA学术图书。

学术出版素养教育作为学术出版服务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罗源介绍了诸多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图书馆的出版策略在线培训、密歇根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生出版指南、英国约克大学图书馆的博士生出版课程及帮助,并建议我国高校图书馆明确教育需求,配备专业人员,构建多层次的学术出版教育体系。

2.5出版服务的路径选择

由于文化和出版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国内提供出版服务的学术图书馆数量及所开展的服务较少,亟需发展。对于我国图书馆如何开展出版服务,目前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在参考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馆制宜。

赵惠芳等人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出版服务过程中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做法,应结合图书馆、出版社c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既能推进学术传播,符合读者需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出版服务模式。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明确目标,合理规划;争取政策与经费支持;加强合作,各尽所长;选择合适的出版软件;探究图书馆出版服务发展新模式。汪全莉等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分析校内图书馆、出版社的服务现状,在明确出版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服务计划,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服务模式,加强与校内外相关机构、人员的合作,开展多层次的学术出版素养教育。

3.国内外研究的对比分析

学术图书馆提供出版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学术交流和自身发展来说均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因此该项服务受到了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外的学术图书馆界,出版服务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均非常活跃。反观国内,随着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兴起以及数字化项目、数字出版的引入,不少学术图书馆开始尝试提供出版服务,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但由于图书馆出版服务在国内尚属于较新的业务生长点,所以在研究的深度及广度上与国外相比差距依然存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差异,看到国内研究的一些可改进之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3.1研究内容的针对性

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针对性较强,通常一篇文章着重讨论出版服务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观点明晰,内容充实,有较强的指导性。

而国内的单篇文献往往试图涉及出版服务的方方面面,论述非常全面,但是深入性不够,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有待提高。实际上,如果能够重点分析图书馆出版服务某一方面的问题,研究效果会更好一些。从文献调研的情况看,现在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研究某一类型文献的数字出版或者出版服务的某一个环节,这种探索值得提倡。

3.2案例的收集与分析

国外图书馆界比较重视实证研究,在本次调研的文献中,大部分都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所在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实践细节,总结经验教训。

而国内相关的实践活动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案例分析类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国外图书馆,且主要集中于美国的高校图书馆。由于未亲身参与服务实践,资料来源主要是国外的网站、报告、论文等,所以该类文章多为一般性的案例介绍,关于细节的讨论不够。

3.3对策的可操作性

国外的相关文献少有纯粹的理论探讨,无论针对哪一主题,落脚点均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出版服务上。因此,往往会从实践需要出发,给出较为具体、指导性强的建议。

国内文献多是总结国外的服务内容、方式、效果、经验等,并为国内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提出一些策略、建议。相对而言,这些对策较为宽泛,可操作性不强,也少有文章在深入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出版服务模式。

总的来说,出版服务正受到国内图书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对于国内案例的总结提炼、理论探讨与实践进展的融合不够等。今后的研究需要更多地与我国图书馆的实践相结合,探讨我国图书馆开展出版服务的内容、模式、路径选择,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性;不断丰富研究主题,例如从学术交流的视角分析图书馆出版服务的价值与内容,从出版业务流程的角度研究图书馆出版服务的多样性,针对各种出版对象探讨不同的出版策略等,以在整体上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