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追求的语文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追求的语文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节学校组织的随堂评估课,课前十分钟才通知授课者,可以说是一节常态课。在我看来,常态课反映出的问题、带来的思考更有价值、更值得研究。下面记录了我听、评课时的一些粗浅想法,至少体现了我对语文课的理解。

课题:散文家谈散文 执教:沈老师 等第:优秀

教学目标: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作者的见解;2.了解散文评论的写法;3.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过程:

优点:1.有课改意识,重视展示与质疑;2.充分信任学生,交给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的时间;3.教师注意倾听与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4.课堂质朴,气氛融洽,体现了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不足:1.课前预习不够,导致学生展示不够大胆;2.学生展示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可穿插朗读,突出语文味;台上展示学生与台下学生的互动有待设计,以避免出现“一说了之,说完就算”的冷场。3.课件页数不宜过多,要便于课堂同步适用。4.针对一篇两文体例的课文,教者应把时间更多分配给评论文章的解读上,以突出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教者还要努力发掘出两文之间的契合点,设计探究问题,在既定的时间内,以求最佳最实在的学习效果。

具体评述及思考:应该说这是一节具备了变革框架并且有点模样的语文课。整节课上,教师把学生推到前台,自己在旁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并适时点拨总结,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主学习,集体交流,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共同碰撞共同收获,更有那学生自己完成的板书,给我感觉这是一节质朴无华的语文课:目的是明确的,过程是真实的,气氛是有点热烈的,效果也是符合预期的。作为一节初三的语文课来讲,我认为是不错的,作为一节学习文学评论的语文课来讲,我认为也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文学评论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不那么生动,也不那么好玩,更重要的是和我们通常的语文实践还是有点距离的。基于以上我的感觉,综合各位领导的评课意见,我认为这节课可以评上优秀,虽然它还有不少不足,但大家都知道任何一节课,尤其是语文课都会有遗憾和缺陷的,在课改的进程中,出现诸多不足,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摸索着前进的态度,应该给予肯定。

在课堂改革方面,我不是先行者,但我愿意追随;我没有多少经验,但我愿意与大家交流。就这节课而言,它带给我最大的思考,就是学什么比怎么学更加重要,其实这是一个老命题了。课堂改革的目标直指向课堂效率,非但要有效,更追求高效,在这个前提之下,确定好“学什么”尤为重要。至于怎么学,就这场课而言,似乎不需要商榷了,因为答案必须是唯一的,就是让学生个人自主地学,让学生合作中学,让学生在展示、交流、碰撞中开启思维、提升能力、达成目标。一个变量,一个不变量,变量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教师课前更要着意精心确定教学内容,可能别的学科课堂少有这样的困惑,语文教材的特殊性却明白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有胆识、有慧眼、有匠心地从纷繁复杂的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内容中,确定这一课我只选择这一方面或这几方面成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因为它最适宜。教材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我们要去芜存菁,要找到最适合的,而不是最普遍的。散文家谈散文是一篇文学评论,决定了既要学散文,又要学谈散文,教材容量大,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学了散文怎么写的,又学了散文如何去鉴赏,这是一个问题。所以需要我们在课前确定教学内容时特别谨慎。我个人以为,应发掘出两篇文字的契合点,应设计出可以一肩挑的问题,较之逐一去读去品会更加有效,同时也更符合编者的意图、单元的目标。

这两篇课文一因一果,相互印证,文字的呼应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是它的与众不同,就应当成为这节课研讨的主要内容,抓住了这点,课堂学习便可以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也许呈现的问题就不至于那么琐碎了。说这么多,无非是重申一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潜心钻研教材,把一本书读透,把每篇课文读透,既统揽全局,又体察入微,使教材经过我们的慧眼、匠心,发挥出它固有的、独有的作用。正如我们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一样,我们也要像研究学生一样研究教材,发现教材,再生教材,找准每个教材作为例子的最大特色和训练价值。也比如,同样是鱼,有的适合蒸着吃,有的适合煮着吃,有的适用于炖汤,还有的则适合取其鱼片加工成泡菜鱼,不一而足,教材就是这一条条鱼,看我们怎么处理最合适,就要看语文教师这些大厨的功夫了。

第二,语文课堂再怎么变革,它还是姓语,作为一名热爱语言文字的语文教师,我最怕一节语文课的变味,怕她僵化,怕她呆板,怕她冷冰冰、硬邦邦,怕她缺失了美感,怕她变成答记者问,怕她变成打靶练习,把问题一个个干掉了,就宣告结束。语文味的产生需要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过于直接和功利,缺少了惊喜和摇曳,有了生成的课堂便具备了追问、咀嚼、争鸣、甚至辩驳的可能,这就产生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场,语言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浓妆淡抹登场的。现在的课堂,学生常常不是没有预习,而是预习得过了分,标准答案出来得太早太多,课堂出奇的顺利,反倒少了几分波澜,也就少了味道,少了旁逸斜出的趣味。语文味的产生需要语文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如朗读、品味、辩论、练笔等等,不能因为有了课件就抛开这些。语文味的产生需要有意而为之的修饰,需要做足咬文嚼字的功夫,不要怕花时间,花掉的是时间,开出的是鲜花,我们需要在学生回答时再追一追问,再启一启发:有没有更好的说法?谁能读得更好?换个词语,效果怎样?哪个小组来挑战一下他们?诸如此类。如果只要个答案,和理科的课堂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把数字换成了汉字,又怎么去动心动情?而动心动情当是语文课的最大特质。在语文课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追求的从来都不只是答对了,而是答好答漂亮答精当答优美。另外,语文味的产生还需要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现在老师们都说得少了,但说得不多依然要力求富有感染力,也就是语文教师本身要有语文味,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而不能真的化身主持人,只负责开场白、串词和结束语,而丧失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身的教化作用。学生是不但要向教材学,向同伴学,也是要向教师学的。这是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句话:要问最有价值的问题,要最精彩的回答,这是我对当下语文课的不成熟思考。

李惊梅,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宝应。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