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莲庄》砚边随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莲庄》砚边随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莲庄印象

小莲庄与闻名遐迩的嘉业堂藏书楼毗邻,两处皆为刘氏家业。庄园由刘氏义庄、家庙、园林三部分组成。造园特点有三,一是园有内外之别,二是廊亭别出心裁,三是建筑中西合璧。

园分内外,外园以荷池为中心,亭榭、楼阁、长廊、曲桥环绕池周。池北建有六角亭,堤外与鹧鸪溪并行相接,终日溪水潺潺,堤岸桃花垂柳,舟楫相泊,一派江南水乡景致。池西为法式建筑“东升阁”,登阁凭栏,可远眺日之东升,可俯瞰园池佳景。

外园以廊为主线,池为中心。小莲庄最具特色的便是荷池,池广十亩,古称“挂瓢池”。山石绕池周而叠,池内植荷繁密,几覆池面。每临夏目,风荷挺举,红晕照人,幽香清远;晚秋暮霭;残荷涟涟,莲蓬点点,犹如万飘倒挂。

刘氏家庙在西面,与长廊―墙之隔。始建于1888年,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坐北朝南,从南至北依次为照壁、石牌坊、门厅、过厅和磬德堂等。家庙正厅面阔三开问,明间进深五柱四间,次间进深六柱。正厅明间悬挂宣统皇帝御赐“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以示刘家荣耀。

家庙两侧为刘氏义庄,建于1922年,天井内植古桂两株,故名“桂花厅”,后厅为忠孝祠,供奉刘氏十世祖宋侍郎忠公刘汉弼造像,是祭祖拜谒之所。义庄西侧与刘承平所建嘉业堂藏书楼毗邻,楼东护河旁为刘氏家庙甬道,两旁有百年古樟,路铺青石,幽深庄肃。

“行旅”与“卧游”

国人祖先以“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而自傲: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叹:庄子与惠子同游濠梁引出“知鱼之乐”。

早在诗经、楚辞、汉赋中出现众多对自然山水之描绘,使得人们从“山静水动”特性中悟得道德修养上的“知仁之乐”。无论政权更迭、社会变迁,文士们寄情山水,向往林泉之心志尚未改变,他们将“行旅”之中领略自然山水之美感,以生命体验形式付诸笔端、跃然纸上,成为山水画直抒胸臆之“卧游”。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政治剧变,佛老思想代替儒学,文士们求仙访道于各大名山,更是盛极一时。致使大量山水诗画相继出现。对于自然山水的熏染,探求题材范围、表现形式、语言技巧,更是诗人画家寄乐山林、扩大视野的法宝。如谢灵运霸占山泽而接触自然,于“傍山带江”处扩建别墅,“尽幽居之美”。谢灵运与自家庄园寻山涉岭,凿山浚湖,伐木开径,营造出与自然相和谐的幽美环境。同时,他还率众漫游。“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广泛的游历、体验和欣赏自然,使其精神得以享乐,而其山水诗,亦宛如清丽之游记:“出谷日尚旱,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东晋王羲之,在山水诗文写作方面也极为世人所重,其代表作《兰亭序》便是一篇美不胜收的游记。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美学观点皆与山水有关,如王弼的“得意忘象”,顾恺之的“传神写照”,其“神”虽指人之风神,但他还认为要把具有一定个性和生活情调的人放入与其相适应之环境加以表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明代《徐霞客游记》……文人墨客通过自身“行旅”,以不同视角探求自然美之特性,并从中获取乐心、养性、怡情之乐趣以及生命之哲理。

中国古典园林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自然之向往,足不出户便可领略山情水色,享受游目皆景的乐趣。文人们将自然搬进家庭院落,实现以小观大的审美理想。园林意境有别于诗画,它借助于实物构成,还原自然本色,使安身立命场所来拥抱山野林泉而借景生意,让“行旅”之无限空间加以浓缩。小小庭院,包罗万象,有着“境生于象外”的丰富美感。园林之中楼、台、亭、阁为游览者提供“仰观”、“俯察”、“远望”的观景平台,是“行旅”中可游、可居、可行的另一种方式。我与小蓬庄的四次缘分

如果说“行旅”是观照自然,那么“卧游”却是对自然山水的“心灵之旅”。“卧游”是“行旅”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山水画家的笔墨表达,使世间造物之灵性,由景入境,触景生情,而得以精神升华。如荆浩所言:“度物象而取其真”。故“行旅”是以足代心,“卧游”却是以心代足。

我与小莲庄说来有缘,前后四次游访,时差长达十二年之久,而前三次均为偶然之“游”,最后一次却为专程之“访”。早在1998年3月,乍暖还寒之时,我抱着与小蓬庄庄主刘镛相同的心理,亦为仰慕元季文人画大家赵孟\之“莲花庄”,出差途经南浔而饱览小莲庄之胜。因首次印象深刻,笠年以追写其外园一隅,命题《故园》,参加九届全国美展。俟六年之后,于2004年夏参加湖州“纪念赵孟\诞辰750周年雅集”活动转道南浔重游。又于2007年9月赴湖州参观“归去来兮――赵孟\书画珍品回家展”,后为遣余兴再度寻访小莲庄。

三次游历均与赵盂\有关,“小莲庄”与“莲花庄”,刘镛与赵孟\之间仰慕之情,我难以知晓全部,但我始终将小莲庄当成了莲花庄的缩影,又因刘氏所仰与我同想。故常起“爱屋及乌”之心。

后来,我又曾多次以小莲庄为素材,做过多幅变体园林山水创作,如《锦园》、《草堂说夏》、《帘卷残荷水殿风》、《清露》等作品,皆是以意取象,不求客观描摹。今年开春为创作《小蓬庄》而再度专访,可谓历经四季,而窥其景色变化,每次所到,感触迥异。此次南浔之行非为“行旅”,则为“卧游”而来。

创作心得

情感体验是笔墨经验之基础,《小莲庄》从“咬定”选题,到构思立意、行笔运墨、统贯全局,真可谓几番周折。

首先是经营位置之难,如开合、取舍、隐现、聚散等问题。由精神主宰的笔墨思想,须通过园林山水的自然形象加以传达和超越。我择取传统长卷形式,以散点游目的观察方式,集全景于画面,构图卷首景物繁密,中段以荷池为主体,逐渐疏旷清远,卷尾树木直立,烟岚横贯,并以题跋收拢。

因《小莲庄》全卷850厘米长,宽仅75厘米,故将自己视作腾空之乌来俯察全景,如此一来既可容庄园全貌,叉能气贯意连。但问题出在所观为立地平面,而创作恰是俯瞰之景,树石表现尚可。而繁多的建筑结构最难着手,既要有小莲庄造园形制特点,又要写意写心,几易其稿后,才算相对不失俯视角度之形神。

因小莲庄以荷池为主体,周边建筑呈环状围拢,构图中容易产生突兀和平实之感,故以留自云气与繁复笔墨作疏密对比,一来贯气生动,二来烟岚相间可以打破平板的弊病,点荷尽量靠于池南,墨色逐渐减淡,以破平、突之感。

《小莲庄》在笔墨处理上,力求“苍润”两字,古人形容用笔有“干裂秋风”和“润含春雨”,而两者结合最难,要求得“苍而润之”就必须在笔墨上做文章。《小莲庄》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园林,要表现出它的特点,叉不失笔墨上的枯湿浓淡之变化,故以云水为“润”,以树石为“苍”,疏密相间的树木最能体现“苍郁”之意,但又不能失其林木稠薄而尽是枯浓之笔,故以湿笔勾勒枝干,略加浓墨复勾,而树叶,苍苔,则以焦墨层层点出,以示变化。以云水为“润”,树石为“苍”,为避免对比过于强烈,恰好亭台阁作为墨色中间层次进行过渡,既和谐又统一。

《小莲庄》从腹稿、草稿到创作完成历经数月,虽尚存许多不足之处,但收益良多。最为重要的是我十二年间的四次游历总算有了直观的心迹流露,这又是我精神上的一次卧游。

风格点评

张捷的绘画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他极强的“个性语言”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他曾积极参与“85新潮”,追求构成和色彩“张力”,20世纪90年代回归传统,重新重视“写”出的“耐看”的笔墨。十几年来,他探索“积点成线”式的表现:用国点与卧蚕形短线塑造山石树木,并组合画面,局部略加晕染,以宿墨慢行笔求其如屋漏痕的效果,离落纷披的点线及其连缀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山水形象,突出了笔墨自身。

张捷心境淡泊,向往田园古意,其笔墨也有股散淡而怡然自足的静气,沉凝滋润,清澈明媚。他的画风清新、细腻、雅致,所营造出来的诗般的风景和现代人忙碌、繁杂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为中国山水画带来新的气息。他近期的作品,用笔更趋于道劲、苍润,富有金石味。这是他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表现,凭借他的才情,会有更大的成就值得期待。

人物档案

张捷,字半白,一字钝夫,号奎庐。1963年生于浙江台州。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获第九、十届全国美展铜奖,

“国土情”中国美协全国书画大展银奖,浙江省樊术作品展盒奖,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奖”等。曾参加首届中国现代艺术展,“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同一个世界”彩绘联合国中国画展等学术展览。出版个人专集专著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