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与木凝固的美妙音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与木凝固的美妙音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青岩、镇远、隆里、郎德、堂安、旧州、天龙、西江都有值得去探究的建筑传奇,它们书写着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亘古诗篇。贵州的青山绿水间,那些古老村镇留给旅人的印象也许会一生不灭。

在黔东南天柱县城休整一夜,我们一行继续赶往三门塘。听了之前来过的朋友的建议,选择先乘车到远口镇,再搭渔船溯江而上。

果然没有选错路线。

清晨微凉的空气中,雾霭成了江面上的侣伴。一段路程之后,贵州山区独有的清澈阳光撒满大地,那些雾或浸没于水中,或躲往两岸的苍翠树木里,跟我们挥手作别,散了开去。

弃船登岸,首先看到一个被遗弃的古码头。码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但从码头通往三门塘的久经磨砺的石阶,还能依稀听到遥远的熙熙攘攘。

三门塘曾是清水江上最大的一个木材口岸。木材巨贾们用木材换回无数优质石材,把这个地方建成了一个永固的石头迷宫。

码头石阶尽头,有一片被古榕树遮蔽的古碑林。

古碑共56块,大部分立于清乾嘉年间,碑身约高两米、宽一米。一些大碑上盖碑帽,周砌石围栏。古碑分为建学馆碑、修路碑、架桥碑、修渡口碑、修庵建庙碑、掘水造井碑等,记录了人们的义举功德。其中一碑文刻有:“清江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鱼火辉煌。”可见此处当年盛景。

三门塘依山而建,多条河溪穿寨而行,为方便交通,筑造了大量桥梁和道路。全寨共有石拱桥6座,石板桥4座,各种保爷桥百座,石栏杆3处,石板走廊1处,石筑道路近5000米。

寨中路用青石板铺设,路面装饰图形以鱼骨纹路居多,夹杂着用鹅卵石精心镶嵌出的太极纹路等,让人体会到行走也成了一种艺术,把一路劳顿扔到了九霄云外。

石板路经千百年风雨冲洗,千万双脚步磨刷,光滑若玉。晴无灰尘,雨不湿鞋。这些石板均为挂治岩,是从60里外锦屏县一个叫挂治的地方用木排运来的。

挂治岩细腻坚固,百年不长青苔不变色泽。这里有歌唱道:“走不烂的石板路,踩不断的石板桥。”

三门塘小学附近一座约10米长的石板桥,靠中间竖两根条石为柱,上凿榫头以衔接桥面两端各三块青石板而架成,桥形呈“T”状。如此纯石板结构,既不发拱,也不砌墩,不用一木一钉的桥梁亦恐别处难寻。

经400多年风摧雨打、涧水冲涤过后,这座桥依然牢固。

三门塘的建筑物总透出一股子灵秀清奇,各式建筑的流檐飞角掩映在翠竹之中,让人不知身处何邦何域。这个以侗族为主的村子共344户人家,却拥有七八种风格迥异的建筑形式。

村里的刘氏宗祠约建于清乾隆年间。这一精美的哥特式建筑气势雄伟,正前面壁上浮雕彩画层层叠起,大门两侧各有三根凸起的假柱直插檐顶,假柱每节骨段上均为塔楼式装饰。各层假柱之间又有圆顶假窗或真窗,左右两侧还各塑有一口洋式大钟。面壁两侧檐脊上,浮雕有动植物,动物浮雕有麟、鹿、狮、凰、燕等,还有建筑雕塑中极少见的鹦鹉,各具姿态,栩栩如生。植物浮雕有翠竹、红梅、莲蓬、花草等,若临风摇曳,或暗吐芬芳,构思奇巧,工艺超群。

太原祠是王氏家族的家祠,也建于乾隆年间。整座祠堂古朴严整,有高大的青砖封火墙,牌楼式的门坊。其门墙高达11米,宽亦逾12米。牌楼上部的浮雕,是九棵大白菜,上青下白,包卷有致,造型逼真。

村里王姓老者说,他家祖先原是太原的琅琊望族,祠堂以“太原”名,表达儿孙对中原故土的怀念。大白菜则以示清白。

三门塘村委会的建筑中西合璧,外形颇像拜占庭式建筑,但内中却是传统的东方四合院。

村民们的房屋式样也不尽相同。

过去,三门塘一律是侗族传统的吊脚楼,后不少大户人家受汉风影响,建起了四合院。这些四合院天井、厅堂样样俱全,并饰以龙凤、麒麟、八仙等彩绘。而房子一层多立柱,又似吊脚楼。

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历史的推进中潜移默化地相互影响。据说,村里这样的四合院原有50多栋,现仅存28栋。

告别三门塘,心中筑下了一座石头城堡。

贵州的少数民族建筑,无论是民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物,都特点鲜明,作为一种艺术绵延至今,堪称中国建筑史的活化石。尤其吊脚楼针对多雨潮湿的气候离地而起,为许多民族共爱。

苗族的吊脚楼后半部傍山靠岩着地,前半部以木柱支撑,用当地盛产的木材建成。在著名的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千百栋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与花木共掩映,层层叠叠,远观近看,都觉气象万千。

苗族的招牌建筑还有大船廊、木鼓房、铜鼓坪、芦笙堂、妹妹棚、跳花场等,数不胜数。

水族的吊脚楼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主要选材为松和杉。

布依族的民居建筑,以干栏式砖木结构为主。但居住在镇宁扁担山区的布依族人家,则是建造石板房。到黄果树大瀑布旅行,可见这些石板房成片耸立在白水河上游。

石头这种天然建材,在贵州屯堡人和仡佬族的建筑物上,都有广泛运用。

石板房之外,布依族的凉亭和歌台也享有盛誉。

侗寨的鼓楼、花桥都是公共建筑。

鼓楼是侗族文化最显著的表征,一般一个侗寨有多少个房族就有多少座。它是全族议事、集会、娱乐、休息的场所,包含着侗人对宇宙、生命的理解与图释,也象征着族群的兴旺和发达。

建于河溪之上的花桥与鼓楼异曲同工,除以石砌墩,主体都是用杉或其他木材作材料。桥面的楼、廊、柱、枋,均不用钉铆衔接,古老的建筑力学在默默支撑着这些美妙的建筑音符,不舍昼夜。

花桥既可便利行旅,又可供人遮风避雨,所以又称“风雨桥”。每逢山区雨季,徜徉花桥之中,淅淅沥沥的雨声、桥外的绿水青山、桥中人的低语家常,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

两年前一次偶然,我走进肇兴侗寨。较之三门塘,这是另一种侗寨。

肇兴寨位于一块山间平坝,几条清澈小溪盘旋而过,又在村外相拥奔向他方。侗寨、溪流,一静一动,相得益彰。村外,侗家女子在溪水边浆衣涤菜,村童在河边桥上垂钓嬉耍,游人的脚步都生怕踏坏了这难得的景致。

寨子一前一后两个大寨门,遇有贵客来访或重大节庆,最是热闹,全寨人会盛装而歌,捧酒吹笙出门相迎、送别。

寨里吊脚楼鳞次栉比,一般“三柱五瓜,五柱七瓜”不等,歇山顶盖小青瓦,还有戏楼、歌坪、谷仓、瓢井等,布局紧凑。而数十条小街窄巷的路面全是各色卵石铺就,且多图纹,是信手拈来还是恣意狂放的创作,无从打听。

肇兴寨中的五座鼓楼、五座花桥和五座戏台大小不一,高低不等,风格各异,却都巧夺天工。鼓楼均为全木结构,不用一根钉铆,大小梁枋、立柱及金瓜柱,都用木榫紧密结合,显示了侗族木工掌墨技艺的精细。鼓楼的装饰有浓厚侗族特色,还有很多以汉族的神话人物及三国演义、杨家将、西厢记等故事为原型的雕塑和彩绘。

肇兴最漂亮的一座鼓楼是智寨鼓楼,高14.8米,如意头下各级均为八角形,翼角高翘,楼脊和翼角立有宝瓶、神鸟、龙虎等泥塑,楼内绘有重彩壁画。鼓楼由16根杉木柱子为骨架,中间4根直通楼顶,四边有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梁方金瓜柱为支撑,层层挑出屋檐,如同宝塔。

贵州少数民族建筑,值得称道的还有彝族的土司庄园、瑶族的歇山顶茅屋、水族的跑马道等。

建筑是首哲理诗。取之于这片土地的木与石,架构起了贵州各民族关于天、地、人、神的简朴哲学,记录了自己民族的沧桑变化。

图/李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