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生发展为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这是时展的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体现,也是我们对过去的语文教学做了深刻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语文教学经常走进“高消耗、重负担、低质量”的死胡同。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如何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摆在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面前。在此,我主要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转变思想,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意识
学生主体的思想,已被所有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发挥得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仍保持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习惯于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学生还是成为学习的被动者,缺乏自觉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师神采飞扬,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善于设疑,明确学生合作、探究的目的
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疑,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过于随便,设置合作探究的问题不明确,使学生感到没有讨论的价值,这就影响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或虽热热闹闹,但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因此,教师在备课设置问题时,要对什么地方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合作解决什么问题应做到心中有数。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能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
现代教学的事实表明,语文教师通过提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巧妙的提问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启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从中落实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知识,只有靠自己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建构,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科学、和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往的语文课基本就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段意,刻板单调、缺少新意,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其实学生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说、可以读、可以写、可以背、可以辩,甚至可以演、可以唱。比如在教授鲁迅的《祝福》这篇“老”课文时,在分析祥林嫂的眼睛刻画时,我通过让学生扮演这个角色来展示祥林嫂的神态,而且一连叫了好几位同学来表演。这些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激发了大家探究的欲望,即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加深了对祥林嫂的眼睛刻画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得到平等的参与机会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潜在主体或待开发的主体,其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别,主体能力也有高低之分,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均。表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上课,翻来覆去总是盯着所谓的“尖子生”,特别是在执教各种观摩课、公开课时,课堂成了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举手发言的往往就那几个人。不仅如此,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时,往往只是组内一两个平时就崭露头角的成员在控制着整个小组,他们“独霸话坛”,侃侃而谈,其他成员因其观点不被重视,只能充当“陪客”的角色。长此以往,不管是主体能力高的学生,还是主体能力低的学生,都会失去兴趣,致使课堂成效降低,学生的合作探究也难以开展。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树立自信,积极参与讨论,敏捷应对,同时要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同和分享。总之,我们应该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尊重人格、承认差异,使之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规律。
总之,“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其主体地位落实的几个方面。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都秉持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惠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