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学习活动是学生求知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动、好表现得心理特点,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由学生去探索知识,寻找规律,归纳结论,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获取知识,提高数学思想和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好表现是小学生的一个主要的心理特征。在数学活动中,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参与活动,在参与中求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活动,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1、提供动口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等心理特征,引导学生敢想敢说。说题意、说过程、说思路、说算理,直到质疑释疑,学生能“说理清楚,语言规范”,说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已经比较牢固了。

例如:在运用乘法分配律逆应用进行简算时,学生对下列算式往往不能用最简捷的方法计算,而是按运算顺序,或者只将其中部分简算,如19×74+19×25+19=19×(74+25)+19,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不清楚。因此,在教学中抓住反复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个关键,让学生多说几遍,算法就会发现。如17×64+17×3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让学生口述“这个算式表示64个17加上36个17是多少?”多让几个学生说,然后再问学生:“是多少,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就会说:“64个17加36个17是相同的加数在相加,可以先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合并,就是先把64个和36个先合并得100个,然后再求100个17是多少?”这样一说就讲清了17×64+17×36=17×(64+36)=17×100=1700的算理,同时也明白了小括号的作用。这样对19×74+19×25+19=19×(74+25)+19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学生就都会说它表示74个19加上25个19再加上1个19是多少,因此它等于19×(74+25+1),这样学生对小括号里的1是怎么来的,其中算理也就清楚了。

概念教学中,让学生说清楚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在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清习题要求,分析应知道哪些数量,然后根据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出什么样的算式。

2、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把知识物化的过程,整个过程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地印象,使操作成为“思维的动作”与“动作的思维”,从而推进学生消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的体积基础上学习的。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和圆锥容器。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容器装满细沙倒进空的圆柱容器里,这样倒了三次,正好装满了这个圆柱容器,学生从中发现圆柱的体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因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sh,所以学生很快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是V=sh。这一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探索,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他们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性。

3、提供动脑思考的机会,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作为教师,要放开手脚,解放学生的头脑,抓住可以让学生猜想的每一个机会。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在数学学习中,猜测不是凭空瞎猜,而是在某种具体情境中的直觉思维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地猜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或发现自己猜想的错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机会。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回忆在除法、分数中各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在此基础上巧妙设问: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想一想在比中是否也存在一个性质吗?这样同学们思维异常活跃,纷纷进行猜想、联想,然后进行验证,很快归纳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获得的知识,学生觉得有道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透彻。

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规律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地过程的创造性,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1、设疑、引疑。我先板书:1、1、1,问这三个1相等吗?显然是相等的。接着,我把它们变成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显然是不相等的,你能用什么办法使它们相等呢?这样富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设问一下子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组织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够使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呢?让学生尽情地畅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有如下的方法:

①在1、10、100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分米、厘米、毫米,使它们相等。

②在1、10、100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元、角、分,使它们相等。

③在1、10、100三个数后面分别添上米、分米、厘米,使它们相等。

这时,我又设计让学生在米尺上分别标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长度,并让他们自由讨论怎样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用“米”单位的小数。

1分米=米=0.1米

10厘米=米=0.01米

100毫米=米=0.001米

学生自己探索得出: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01米=0.001米。

3、自我归纳。根据0.1米=0.01米=0.001米,学生观察等式后,不难得出小数的性质。

4、动手验证。你准备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直接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有100个方格的正方形纸上画阴影的办法比较。

在教学中,我不断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探索解决问题,在相等——不相等——相等的变化探索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迸发创新思想火花,使学生感到真切实在,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动脑、动手、动口解决问题。

总之,“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教师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最佳时机,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好的学法,使学生积极地对待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