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前有座山――电影剧本的结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前有座山――电影剧本的结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前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电影剧本结构依据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开端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它应该确立主人公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包括身份、性格、职业、所处环境等等。剧本在故事的开端应该设置一定的悬念,显露一定的矛盾,使观众有看下去的兴趣和欲望。《黑客帝国》的开头用一场视觉效果极佳的打斗和女主角在电话亭中的神秘消失勾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觉得后面肯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剧本的开端部分介绍主人公可以是开门见山的,从一开头就把性格、职业、心理状态等一览无余地介绍给观众,之后的故事就是围绕主人公的性格来发展的。《现代启示录》一开始就用大门乐队的《THE END》、丛林、直升机、炮火把一个越战老兵濒临崩溃的心理展示出来,后面的故事就是主人公全面走向黑暗的过程。剧本在开端部分也可以欲扬先抑。故意把主人公的性格、身份等隐藏起来或故意制造一些假象,为的是后面高潮或结局时的爆发或揭示。这样会给观众意想不到或突如其来的新鲜感。另外,还可以采用前后对比的方式,即人物性格会因为外部刺激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着重于人物心理刻画的电影常采用这种编剧手法。《教父》就是这样典型的影片。第二代教父迈克尔从开头对家族事务冷淡的有志青年到后来冷酷至极的黑帮老大,是家族面临的困境让他的心理和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迈克尔的心路历程成为整部电影的主旋律。对于人物心理的成功刻画是《教父》高于其他黑帮影片的地方。剧本开端应该完成引出故事、交代主要人物、制造悬念的作用。它是一个引导者,带着观众走进影片的故事好氛围。

开端之后应该是情节的发展部分。这一部分中,编剧应该让悬念升级,通过外部事物的变化带动人物心理的变化,使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让观众了解,或引起观众更大的兴趣,逐步向影片的高潮部分发展。这里要说一下情节点的概念。情节点就是情节发展过程中阶段性的转折,它可以是递进的,逐级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发展部分可能是剧本中篇幅最大的一个部分,它要把影片的情绪带向一个集中点。对于一些商业电影来说发展部分应该是丝丝入扣的,情节点应该是一个紧接着一个,而艺术片相对节奏会慢一些,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前者的情节点更注重事态的变化,而后者的情节点则更注重人物心态的变化。发展部分应该遵从一条主线。《巴顿将军》的主线就是二战时期巴顿的参战经历,情节点都是根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设置的。而《蓝》这样非常个人化的影片完全以人物心理为主线,影片也是以心理状态的变化来设置情节点的,虽说这种变化有外部刺激的作用。编剧应该把握好影片情节发展的主线,用情节点将这条线勾勒出来,而它通向的是影片的高潮。

前面说过,剧本的发展部分要把影片的情节和情绪带向一个集中点。这个集中点就是影片的高潮。高潮部分应该是矛盾和情绪完全爆发的时刻。《七宗罪》里年轻警官在邮包里发现自己妻子美丽的头颅时,他的情绪极度失控,而七宗罪的谜团就此解开。他苦苦寻找的最后两宗罪的受害者就是他的妻子和他自己。影片压抑的情绪在这里得到爆发,悬念的解开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悲痛而非释然。高潮部分在阐释主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让观众之前积累的情绪在这一刻随着影片高潮的刺激达到最饱满。高潮部分并不一定在影片的中段,它可以被安排在中后段甚至结尾。《阿甘正传》的高潮是影片的后段阿甘与珍妮的再次相遇,珍妮告诉阿甘小佛瑞斯特是他们俩的儿子的时候。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经历了各自人生的苦难后重又走到一个交点。在有了前面故事的铺垫后,这场简单的戏感人至深,阿甘的执著,珍妮的回归,让观众的情绪达到高潮,和片中人物一样产生了心灵的共鸣。岩井俊二《情书》的高潮就是影片的最后。藤井树看到借书卡背面自己学生时代的画像时,抱着《追忆似水年华》百感交集,心中的喜、悲伤、感动、惊讶化作夺眶而出的泪水。让观众有一种温暖又无法释怀的感动。剧本对于高潮部分的设置不一定只有一处。《发条桔子》的高潮就有三处。第一处是ALEX杀人后被同伙出卖,脑袋挨了一牛奶瓶。施暴者在这里变成了受暴者。第二处是他在接受新疗法后,面对众多官员和专家的检验大会。ALEX在这时已经变成了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废人。第三处是回到社会的ALEX被人欺辱利用,最终不堪忍受从楼上跳下。每一个高潮都是库布里克对于人性失望情绪的爆发,而这种爆发又深深影响了观众的情绪。可以说,编剧在处理影片高潮部分最重要的还是情绪的爆发,这是让观众充分参与体验电影和记住一部影片的关键。

结局是一部电影结束的部分,但并不一定是电影中故事结束的部分。编剧可以把结局部分设置成封闭式或开放式。封闭式结局要把影片的故事基本结束掉,悬念和矛盾都要在此解决(为了拍摄续集可能会留一个小尾巴)。这种结局会令观众清楚地理解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好莱坞的商业电影多采用这种结局方式。而开放式结局并不会在结尾部分把一个故事终结掉,只是故事讲到此就中止了,后面会发生什么完全由观众自己想象。这种结局方式除了让观众意犹未尽之外,还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很多事无法真正结束,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倒不如就此打住。《八部半》里那个备受创作与生活折磨的导演圭多最后把他的电影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马戏表演。演员是他的妻子、情人、制片人、朋友等等。这是现实还是梦境,他最终是否拍成了一部惊世杰作,观众不得而知,但电影就在此时结束了,而观众的思考会持续很长时间。从另一方面讲,结局也是编剧让观众释放高潮积聚的情绪的出口。释放的方式和效果会有不同,结局可以舒缓高潮带给观众紧张压抑的情绪。好莱坞大片常用的大团圆式结局就有这样的作用。还有的结局会让观众在高潮时感动的激烈情绪得到升华,最终回归久久不能忘怀的平静。《阿甘正传》结尾那片羽毛就起了这样的作用。漂泊的如羽毛的人生最终要获得一种温暖平静的回归。还有的结局是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一个极端,这是对高潮的二次推动。《发条桔子》的结尾,一群人拍着手观看ALEX和一个女人。ALEX兴奋地说;我已经恢复了。这样一个荒诞的结尾让观众对人性更加的绝望。仿佛是在观众的伤口上撒了把盐。《全金属外壳》的结尾,一帮杀人机器唱着米老鼠的歌开赴战场时,让观众沉重的心情又受到一次撞击。

在电影剧本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编剧不应该拘泥于以上几个部分的篇幅或位置安排,而是应该牢记每个部分应该完成的功能,灵活的运用,做到有定法而无定式。所谓定法就是要在正确的时候和位置完成正确的抒情与叙事功能,控制剧本的结构其实就是在控制情节与情绪的发展。结构只是外在的形式,言之有物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