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痕迹学”在鉴定上的应用(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痕迹学”在鉴定上的应用(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清瓷器是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最爱,全国收藏明清瓷者有上千万,队伍最庞大。青花的典雅,粉彩的柔美,五彩的艳丽,斗彩的妙曼,珐琅彩的瑰丽……都深深地吸引人们的视线。

我也十分喜爱陶瓷,特别是彩瓷。因为我小时候住的房子周围是一片桃树,等到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那真是太美了。一看到彩瓷,特别是柔美的粉彩,我就爱不释手。古人对色彩的搭配非常科学,特别雅致。我常想古代人的审美水平为什么那么高,原来他们是从美丽的大自然中吸收了许多养分,然后用于实践了。

鉴定一件瓷器,在看过她的造型、画意、胎釉、款识之后,最后的一点是看它有没有磨擦过痕迹。明清瓷器主要有三大类,一陈设器,如赏瓶、贯耳瓶、出戟尊等,就如我们今天的工艺品,是摆着欣赏的;二是实用器,像盘、碗、碟等,是必备的生活用品;三是供器,如供瓶(大吉瓶)、烛台、香炉、甘露瓶等,足用于寺庙供奉之物。还有一些是既能观赏又能实用之器,如花盆、花瓶、文房清供等。但无论是陈设器、祭器,还是实用器,经过岁月老人的抚摸,都会留下痕迹。

一件陈设器放在那儿,会落灰吧,落灰就要去擦,天长日久,釉面上自然会出现痕迹。真品的痕迹是自然的,但不规范,有些点点截截的感觉,因为擦拭的东西不一样,擦拭的人也不一样,角度也不一样,所以痕迹也不一样。而作伪的痕迹不太自然,仔细看看痕迹往往是一个方面,一种物体用力摩擦出来的。大部分集中在某个部位,明眼人一看就清楚。也就是古玩行说的“老伤旧痕”。

看过釉面痕迹后,再看看“蛤蜊光”。所谓“蛤蜊光”,就是彩瓷原料经过空气的长期氧化而表现出的五彩十色的光泽。现在“蛤蜊光”也能做出来,但有经验的专家可以看出,人工的“蛤蜊光”色彩漂浮,过分亮丽,没有真的“蛤蜊光”深沉自然!有些瓷器釉和彩料结合部出现“蛤蜊光”,而且深入釉中,这种自然现象目前还没有人能伪造出来。遇到出现这类“蛤蜊光”的瓷器自然是真品。

这里还要说一下沾灰的问题,明清瓷器有的表面上看不出它的真伪,要看它的底足、底胎。过去说的什么“糯米胎”,只是比喻而已,我看许多明清仿品的胎都像糯米胎。胎有上釉的,有不上釉的。有的造假者往往将不上釉的底胎做黑、做旧,蒙骗藏家。实践证明,瓷器放在什么地方,露胎地方就会产生什么样色泽。将一件露胎的瓷器包扎好,存进保险箱,多少年后还是崭新的。如果放在一个不干净的地方,你就会发现露胎的底部变色了。一些明清瓷器由于常年搁放在潮湿不洁的地方,底部露胎地方会被空气灰尘污染,色泽变黑。但这种黑,仔细看是灰黑色,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一点人工痕迹。人为的色泽比自然的相对黑一些,我们叫“死色”,仔细看看有涂抹的痕迹,很难洗掉。安徽皖南经县桃花潭一带的许多真品,露胎底瓷器,大都是灰黑的,因为那里地处太平湖,比较潮湿。

有关文物鉴定“痕迹学”,这个问题是一些实践型专家提出来的。我认为非常重要。我们的专家要补上这堂课,多接触实物,认真钻研总结出各种器物痕迹存在的必然规律和经验,要不然成不了鉴定家。所谓“学”,是一个大课题,我不敢高攀,只是将自己多年来遇到的情况向各位藏友介绍一下,对与不对我也不敢妄下断言。我国有几千万收藏大军,他们中不乏人才、精英,有的“痕迹学”研究得非常好,有的还掌握了不少鉴定文物的绝招,只是文字很难准确表达,属感性认知。正因为这种原因,这些掌握鉴定文物绝招的藏家没有什么头衔,是真理也没有人能信!我希望有机会收藏界能召开一次“痕迹学”研讨会,把他们的经验介绍出来经过筛选,出一本书,对收藏界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