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析林耀基的耳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析林耀基的耳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琴教育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林耀基,已做我们西安音乐

学院管弦系特聘教授多年,为学院培养的几个尖子学生已经成为我们系的骨干。其中林老师的一名弟子还获得了全国音乐“金钟奖”的三等奖,填补了西安音乐学院在这方面的空白,实现了西安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参加全国大赛获奖零的突破。

林耀基教授除了个别辅导我们系的学生外,还率他的弟子举行音乐会和公开大师课。为了进一步研究林耀基小提琴教学的宝贵经验,我们西安音乐学院还专门成立了林耀基小提琴艺术中心。

我是管弦系的专业教师,同时又是系主任,所以林耀基教授每次来西安音乐学院,我都不失时机地观摩他的教学,并向他请教相关问题,几年下来,有了一些心得,现在拿出来以征求同行的批评指正。

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已有多人研究,如杨宝智论林耀基的三篇文章(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张帆论林耀基的文章(发表在《人民音乐》上),赵世民评述林耀基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文艺家》上)等等,这些文章有的从音乐的角度,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有的从小提琴启蒙教育的角度,多侧面剖析了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对我很有启发。今天,我在此基础上,专门谈谈林耀基的耳朵

其实,对于专业音乐教师的技能无非是两条:一条是出,一条是入。出就是表达,用最恰当的言语或其他方式对学生传达指令;入就是判断,用最敏锐的耳朵听学生的琴声。很显然,入是出的基础,没有准确的判断,表达多是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判断依靠什么呢?有人说是大脑,是理性。可我认识一个同行,有着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大脑非常好使,但就是近几年,他的耳朵老化了,重听,判断常常失误,学生的琴声明明已经很亮了,他还要学生加力,造成了学生太吃力压弦,琴声太死。他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教学工作,因为他失去了对声音的判断,尽管他有一个异常灵敏的大脑。

可见,对于小提琴教授,判断依靠的是耳朵,或者说听力是判断的先决条件,正如同一个烹饪大师,舌头是他判断的物质基础,一个画家,眼睛是他判断的生理前提。

林耀基耳功之好,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这里仅举两例。

一是根据陈曦讲,他在参加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之际,林老师因故未能陪同,但也照样指导陈曦练琴比赛。用的是什么手段呢?就是电话遥控。在电话线的一端陈曦在莫斯科拉琴,电话线的另一端林老师在北京细听,并及时判断做出调整。甚至陈曦在莫斯科地铁遭遇足球流氓暴打手臂受伤之后,林老师照样在北京指挥陈曦该拉什么曲子恢复手臂,该练什么曲子应对比赛。这全在于林老师耳朵的判断力。

二是据林老师夫人胡适熙讲,林老师的一个学生去美国留学,有时就找不着北了,这时还是通过电话、网络,将琴声传到北京,林老师就像高明的老中医,即便是远隔万里,照样能听出学生的病症所在,接着发出指令,“话到病除”。后来这个留美学生说,人虽在美国学习,可林老师就像在身边,时刻指导着自己。这靠的正是林老师耳朵的判断力。

难怪美国朱利亚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父级大师迪蕾评价林耀基是世界级小提琴教育大师。

林耀基的耳力是从哪里来的?

经过我的研究分析,造就林耀基的耳朵有四个因素:

第一,是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爹妈给的,林耀基自己不能控制,因此不在我的分析之列。但我想说的一点是,这先天因素对造就林耀基的耳朵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多少先天条件好的耳朵,甚至比林耀基还好,并没有成为大师。正像帕瓦罗蒂所说:嗓子比我好的人有的是,但我却成了帕瓦罗蒂。

第二,是在成长阶段,林耀基大量地审听了世界最优秀小提琴大师的演奏,比如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柯岗、海菲兹等,建立了非常高级的审听标准,如均匀美。

林耀基的得意门生柴亮回忆林老师教学的两大基石时说:一是热爱小提琴艺术,热爱小提琴教学,二是他有一个很高的标准。要说好的音响标准几乎每个小提琴教师都会说,但唯有林老师的耳朵能瞬间判断出来,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第三,是生活成就了林耀基的耳朵。林耀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向生活学习”,“大自然是我的老师。”

要知道,一个小提琴教师能听出音准节奏是最基本的功夫,再进一步,还要能分辨出丰富音色中细微的差别。上面说了,林耀基通过大量地审听大师的音响,为自己的耳朵收藏尽量多的音色,除此,林耀基还释放自己所有感官的潜能,让它们像灵敏的雷达,细细地捕捉生活中一切有用的感觉,然后通过一种特殊的途径,渗透到他的听力中。

例如味觉。一次,我陪同林耀基品尝一家新开张的粤菜馆,凉菜上了一道排骨,我见色红晶亮,先吃了一块,说:“不错,好吃!”林耀基吃了一口,忙把服务员叫来,用广东话说:“这个排骨是三天前的,不新鲜,给我们换一下。”林耀基的口味就是这么刁。

林耀基的门生谢楠说过:“我也是在林老师的训练下,才逐渐品出味道的细微差别的。”

依林耀基的观点,口味的敏感会丰富你音乐的想象力。拉琴最讲究的是音色,很多声音不同的表现都是靠细微差别的音色表现出来的,而嗅觉、味觉会促进听觉。比如说:这段旋律应该拉得很甜,那是怎么个甜法呢?假如你品尝的东西多了,确实感受过多种多样的甜,那么你的处理就会很具体,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把音乐调成酸甜、香甜、辣甜、苦甜等等。嗅觉味觉是这样,触觉视觉也如此。林耀基说:“不只是吃饭,人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大自然的一切,都对耳朵有好处。”

这里关键是那个“特殊的途径”,根据我的研究,这个途径就是“通感”。林耀基有这种本事,将大自然赋予他的各种感受器,尽情地感受大自然,然后都走向听觉这个唯一出口,难怪林耀基的听力能如此出色。

第四,是哲学悟性塑造了林耀基的耳朵。林耀基长学问长身体的那个年代,虽然只有辩证法,但林耀基却依靠他的悟性,将辩证法在他的小提琴教学中运用到极致。

林耀基认为,依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是变化无穷的,但又是和谐完美的。自然有白天黑夜,有冷热等等相互依存的对立关系,林耀基用这种对立关系总结了小提琴外在的四对矛盾和内在的六对矛盾。外在的是人体与乐器、琴弓与琴弦、左手与右手、部分与整体;内在的是用力与放松、动与静、变化与稳定、空间与时间、感情与理智、个性与共性。捉住了这十大关系,也就掌握了小提琴演奏的秘诀。

然而这十大关系的掌握,哪一样离得开耳朵呢?对于林耀基来讲,这十大关系既塑造了林耀基的耳朵,又是林耀基的耳朵成为判定这十大关系是否合度的标准。

还是让我举例来说明。

小提琴的音色之美,不是唯一的一种音响,不同的人哪怕拉同一个乐器,也会产生不同音色的差别,这就是个性与共性。这个度在哪?

1985年,林耀基辅导薛伟参加柴科夫斯基小提琴比赛,薛伟对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加入了自己追求的一种音色。林耀基当即判断出,这是薛伟个性的闪光,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样处理,可能不会赢得多数评委的认可。

林耀基及时地表达出自己的判断,赞赏薛伟的个性创新,但同时又将比赛这样处理可能得不了第一的后果告诉薛伟。是要第一呢?还是要个性?林耀基没有强迫薛伟非要怎样,而是让他自己选择。结果薛伟选择了要个性独创,正如林耀基所料:获得了第二名。

过了二十年,薛伟说:林老师的耳朵太厉害了,比赛,谁不想拿第一?我当时之所以选择那种我所追求的处理方式,多少对林老师的耳朵还有点怀疑,我坚信我那种处理会征服评委。但林老师料事如神,事后评委说,如果按照传统的处理方法,我肯定是金奖,问题就出在我的个性处理上。当然我并不后悔。

再如变化和稳定。要知道,许多跟林耀基学琴的孩子并不是一下就达到了林耀基所要求的理想声音。陈曦刚开始跟林耀基上课就是这样,声音不稳定,时刻处于变化中。但林耀基的耳朵能够听出哪些变化是毛病,是需要坚决改掉的,哪些变化是在稳定地朝着理想的声音过渡,是需要加强巩固的。这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困难的,往往这些变化,什么是毛病,什么是理想的过渡,就那么一点点差别,没有林耀基这样的耳朵,很难分辨出来。陈曦回忆说,林老师让他保持基本动作的稳定,不许有一丝一毫的变化走样,但声音让他追求变化,让他符合音乐的走向,在变化当中塑造作曲家所树立的音乐形象。这是变化与稳定的另一种解释。

上面总结了造就林耀基耳朵的四个来源,其实客观地说,林耀基的耳朵已不是纯生理的耳朵,也不是纯感觉的听力,那是一个会思索会判断的一个理性的耳朵,通过耳道,深藏着的是林耀基的大脑。说到底,是林耀基大脑的智慧。很多研究林耀基的人说林耀基是哲学家,但哲学家不需要耳朵那么好,而小提琴家和小提琴教育家,却必须有一个好耳朵。林耀基给我们所有音乐教育家的启示是:在训练自己耳朵的时候要丰富自己大脑的思维,在大脑感悟世界的时候还要返回耳朵这个通道。

赵保平西安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