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78例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与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P < 0.0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中药;针灸;疗效

[中图分类号] R274.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12-02

随着我国工业、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临床上因高处坠落而导致胸腰椎严重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对该损伤的传统的治疗方法均需要长期卧床,很容易造成骨质疏松症加重、并发症发生率高和腰痛腹胀。膨胀式脊柱内固定系统(E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复位效果满意、可使伤椎的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手术创伤小、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患者可早期下床锻炼等优点[1]。虽然手术后会使骨折的各方面得以改善,但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小便失禁、便秘、恶心、呕吐等是胸腰椎骨折围术期的主要症状。笔者对39例胸腰椎骨折术后的患者采用中药内服与针灸的治疗方法,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8例,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无腹腔脏器损伤,无脊神经横断伤,未出现截瘫,伤前无器质性肠道疾病。其中,男51例,女27例,年龄22~66岁,平均(37.5±5.3)岁;致伤原因:高空坠落伤26例,车祸伤43例,其他原因9例;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压缩型47例,爆裂型31例。术前按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11例,C级10例,D级12例,E级37例。受伤时间1~9 h,伤后手术时间为6~72 h。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骨折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膨胀式脊柱内固定系统(E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具体手术方法按照韩唯坚[2]的操作步骤进行:全麻,取俯卧位,以伤椎为对照点,做后正中切口,将皮肤、皮下依次切开,剥离两侧竖脊肌,显露伤椎、小关节和横突。以伤椎及上、下椎“人字嵴”定位法,依次向椎体两侧进行开路进钉,使用按脊柱的生理弯曲预弯好的纵向连接棒撑开伤椎并恢复伤椎高度,其中一侧连接棒固定伤椎椎弓根螺钉,对侧继续复位固定;用直径5~7 mm的系列导锥分别将伤椎椎弓根骨孔扩大到椎体的前柱,取出导锥,将直径为5 mm的导棒插入,套上套管后进入骨道内4.0~4.5 cm,抽出导棒,把已经粉碎的同种异体骨或自体松质骨通过套管植入椎体内;植骨与套管退出同时进行,植骨过程中朝不同方向旋转套管,利于均匀植骨。安装好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纵向连接棒,通过C臂透视确定螺钉的位置和伤椎复位情况,并监测其充盈情况,在C臂透视下安装伤椎椎弓根螺钉。若一侧的椎弓根骨折,则从对侧置钉,复位后经伤侧椎弓根植骨,并用骨腊封住外口,防止碎骨块进入椎管,然后再做椎间或横突间植骨。探查椎管,摘除椎管内的碎骨片;伤口内放置硅胶管,逐层缝合切口,常规引流1~2 d,第2天开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激素、调节微循环、脱水,并口服多潘立酮10 mg,3次/d,以改善胃肠蠕动,减轻梗阻症状。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及针灸治疗。(1)中药治疗:患者术后结合其症状、舌脉辨证施治,服药时间为12周,①早期(1 d~2周),瘀血阻滞,经脉闭塞,肿胀、腹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消肿。方选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组方:当归20 g,赤芍9 g,桃仁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生地10 g,大黄6 g,甘草5 g,红花6 g,枳壳12 g,厚朴10 g,桑寄生10 g。腹胀减轻大便通畅则去大黄,腹胀甚者加木香10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②中期(2~6周),局部肿痛减轻,腹胀消减,瘀血未散尽,脉络淤阻,大便不畅,小便潴留。治宜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续筋接骨、健脾温肾。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黄芪25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田七10 g,地龙6 g,狗脊30 g,桃仁10 g,怀牛膝10 g,白术10 g,红花6 g,续断15 g,骨碎补10 g 。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③后期(6~12周),脾肾阳虚,督伤络阻致使腰背、下肢软弱无力。治宜健脾补肝肾、益气通络、强筋壮骨。方选补肾活血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党参15 g,狗脊30 g,山药15 g,陈皮6 g,枸杞10 g,黄芪30 g,杜仲15 g,白术10 g,牛膝12 g,茯苓10 g,当归12 g,地龙6 g,川芎6 g,甘草6 g,龟板20 g,续断15 g,桂枝6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2)针灸治疗:早期针刺取穴肾俞、大椎、天枢、身柱、脊中、大肠俞、肝俞、命门、承山、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每次5~8个穴位,电针或手感针交替使用,1次/d,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 d。中晚期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大椎、大杼、气海、后溪、关元、环跳、华佗夹脊、昆仑、中极、肾俞、阿是穴。1次/d,每次20 min。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判定疗效。显效:7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厌食现象,精神状态良好;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胃肠功能尚可,轻微的厌食现象,但数量不多,精神状态也稍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变,排气或大便不畅。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