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置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置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具有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进而提高学科成绩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课改后广大教师的重要任务。而在诸多的有效方法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而恰当地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促思,以思促学,以问题促思考,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史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探究问题;教学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清晰的讲述、有序的板书和系统性的小结及尽量采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宝。根据教学需要将有关内容以问答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并逐渐形成各种能力,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因此,如何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具有启发性、好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大体来说,其作用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做到结合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众多的方法中,设置探究性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探索,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一个法宝。通过设疑,可以平中见奇,刺激求知欲,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好奇的心态中进入探索新知的境界。我们面对的中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可塑性大,这些都可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只要学生不是采取拒绝的态度,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完全可以调动起来的。极富挑战性的提问能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兴奋,产生一种渴求探究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自觉的学习要求。

凭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遇到的难点太多而无法自解,极易丧失信心,进而减弱学习的劲头,且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以问题带学习的方法则可化整为零,将一大难点分解成一系列内在联系的小问题而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教师适时而恰当的引导启发,就能在杂乱的内容中理出头绪,于难题中找出答案,取得探求未知,获得成功的情感满足,形成知之好之乐之的心理变化过程。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和钻研历史的兴趣,则可大幅度提高该科成绩。历史知识要进行记忆,是必要的,而记历史的基本方法无非两大类: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后者包括网络式记忆、归类记忆、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等,由于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串联在一起,因而知识点都形成彼此联系的问题链,进入学生的大脑进行贮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促使学生掌握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

历史教材按年代次序对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叙述和阐释。教材中包括微观的内容和宏观的知识结构,所以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就必须按“学一问一思一辨一用”的良好读史方法和习惯进行。

“学”,是指对教材进行认真反复的阅读和钻研,否则,离开基础知识则一切能力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就是提出疑问,通过对教材的所有疑点和问题进行提炼、排列,组合成问题链,学而无问则无以成学;“思”,是指根据史实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形成相应的史学观点;“用”,就是应用,即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识记、理解、评论、解答与表述。在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灵活多变的不同问题,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之经过反复有效的练习逐渐养成有条不紊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通过提出问题,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深化学生的系统意识,在养成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增强记忆力。如在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可先向学生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性质如何?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目的何在?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哪些变化?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使学生温习了旧知识,而且对即将学习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影响等内容必然会有更清楚的了解,使之养成学历史必须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相承等关系的习惯。

其次,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分析就是引导学生找出历史事件的特点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同一类事件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看到史实的本质差别。历史课不是史料的简单拼凑和堆砌,我们要使学生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找出发展规律。

第三,通过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性归纳起来,学生通过概括能力的培养可更好的把握历史知识。如设置问题:“《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可否说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上述问题,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既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概括能力。

第四,通过探究性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启发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什么”“怎么样”的层次上,应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广的思维空间。通过变换问题的限定因素使学生知道条件不同,则结论不同,从而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问,使之认识到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也应发生改变,从而提高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学生在学习中要做到学中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辨,通过这样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才能记得牢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实践证明,通过启发性、探究性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索新知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其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经常要识记和思索问题以形成历史概念,就必须在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断,提高知识层次。实践证明,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用探索和创造的方法学习历史,对未知史实进行有创见的分析,肯定会产生新颖而丰硕的思维成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创设启发性、探究性问题情境,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促学习,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各种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读史习惯,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历史科的各项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