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难割断的情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难割断的情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夜阑挑灯读戏刊,

魂牵梦绕五十年。

情思万缕难割舍,

进出心底肺腑言。

我是一位年近七句的老读者,宝鸡市剧协的新会员。适逢《当代戏剧》创刊50华诞之际,看到征文启事,不禁欣喜若狂,思绪万千,握管润笔。一述为快。

1958年。那是一个难忘的年代,那是一个如火如荼的岁月。伴着时代进军的步伐,各种文学艺术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陕西戏剧》这枝三秦大地的花儿,披着黄河文化绚丽的风采应运而生,以其耀眼的姿态。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时余年方弱冠,正是风华正茂,充满幻想的时候。当“外交官之梦”破灭之后,正在追寻新的理想,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剧史专业(这个专业每年在全国招收30名学生),梦想将来终身从事戏剧理论或戏剧文学创作,也在为之磨砚试笔。1959年的寒假期间,我在家乡附近看了一个群众创作演出的小戏《待女婿》,剧情内容和表演艺术都很不错,便写了一篇观后感,试投给《陕西戏剧》,权当玩耍。不料,第二学期开学后。就被刊物采用了。以署名杨蕤《看农民自编自演的》为题,刊发在1960年第1期的《陕西戏剧》上,后收到了5元钱的稿费和两本刊物,当时心情很激动。我想尽管是“小豆腐块”样的剧评,但对一个正在苦守寒窗的穷学生来说该是多么大的鼓舞呢?联想到今年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的主旨,就不能不佩服这个刊物的办刊方针和编辑同志的睿智了。

可不是吗?“写农民,演农民,在农村演,农民演,农民看,农民喜欢”。这是多么中肯贴心的话呢!秦腔的根,中国文化的根,说到底就是黄河文化,农耕文化。“写农民,演农民”就是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那时起,我就和《当代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为我的理想暗暗地奋斗着,梦想着将来一定要为戏剧事业大干一番。

然而,美丽的梦,却被严酷的现实扑灭了。1960年7月,一纸调令,我被选调到宝鸡市报社去当记者。整日忙着下乡采访、编稿,无法和我热爱的戏剧往来了。但我心里依然常想着戏剧,刊物常读着,有机会就去看戏、评戏。

70年代后期,《当代戏剧》复刊了,我续订了一段时间,而终因教务繁忙,没有潜心钻研,只是在课余偷偷地试写了几个半成品剧本。80年代初至退休前,终日忙于教务编务,仍是无暇同《当代戏剧》的朋友多联系,想来退休以后,会遂了我的心愿的,谁知又被几本书的写作苦缠着,很觉得焦虑和烦恼。

2004年6月的一天,偶尔在戏友乔梅英处看到了《当代戏剧》出版发行200期专辑,令我万分兴奋和惊讶,一股佩服敬慕之心油然而生,让我吃惊的是《当代戏剧》被连续评为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获得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奖,如此重大的成果,如此繁重的编辑任务,竟然是以女将为主的四位青年人完成的,真是不可思议。看着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版式,称得上是图文并茂,“德艺双馨”,堪称是我们戏剧苑中光彩生辉的奇葩。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便写了一首顺口溜,《戏坛奇葩礼赞》寄发给刊物,表示我对编者的支持和赞美,后在《当代戏剧》2004年第4期刊发。

近几年来,尽管没有给《当代戏剧》投送几篇较有分量的文章,但一直在关心刊物的发展。为了表达我对秦腔艺术事业的痴爱,传承戏剧的薪火,我积极参加宝鸡的各项活动,尽量贴近演职人员。今年,我如愿以偿加入了宝鸡市戏剧家协会。成为一名新会员。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深知是《当代戏剧》曾燃旺了我痴爱戏剧艺术的心火;是《当代戏剧》在苦难的时刻为我送来了欢乐;是《当代戏剧》给我余生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起生命的第二个春潮,所以我非常感激这个刊物。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一如既往支持戏刊,愿以一位老朋友的身份为《当代戏剧》做点有益的事情。我相信终有一日,会圆了我当年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