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会计信息举措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会计信息举措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分布不同,它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完全消除会计信息不对称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信息不对称程度。而新会计准则就是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要求。但是,必须配合较完善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及其危害

在经济活动中,如果有一些人可能比其他人拥有信息优势,掌握了另外一些人所没有的信息,就称之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两种类型:一是逆向选择,或者说“隐藏信息”,是指市场的某一方如果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也就是隐藏信息以谋取私利;二是道德风险,或者说“隐藏行为”,是指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也就是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减少脑力支出和体力支出,采取偷懒等行为,为自己谋取利益。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资本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资本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括拥有的数量不等、拥有的质量不等、拥有的时间不等。会计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信息优势,掌握了不对外披露的内部信息,从而造成了会计信息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信息分布。所以,管理当局通过各种途径,以牺牲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牟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会计信息不对称可以造成以下危害:

1.产生委托问题

一般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称为人,没有信息优势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称为委托人,双方形成委托关系。由于双方信息占有的不对称,利益相关者可能不了解上市公司的质量,也不清楚有关企业的准确经济状况。从而,信息不对称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据,从而达到个人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管理当局凭借自身拥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特殊专门知识以及信息优势,可以借助非正常手段实现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良意图,从而产生了问题。

2.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在相关信息占有方面,管理当局处于优势地位,投资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避免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失业,而利用信息优势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失效

资本市场核心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对证券市场能否正常、高效运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会计信息不对称势必造成资本市场不能良好运行,尤其是产生欺诈交易行为,投资者产生巨额经济损失,从而引起资本市场动荡,甚至资本市场失效,重者导致经济危机以及政治动乱。如果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则各方受益,市场会运作得更好。

二、新会计准则及其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新准则作为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成为今后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基础。新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吸取了发达国家对于复杂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经验,但并不是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简单复制,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转型经济的特点。

二是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资产和交易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相关。

三是新准则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例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四是规范的准则体系可以提高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可比性。在提高信息相关性的同时,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三、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不对称

一般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式。但是,作为公共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常常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也会出现质量低劣的状况。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反而加大资本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果使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真正成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手段,一般由政府进行管制,对会计信息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做出限定,有利于减少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新会计准则就是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方式,也是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现实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扩大准则规范范围,丰富了原有准则体系。

新会计准则修改原来企业会计准则中16条,增加22条,从过去偏重工商企业的17项准则,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农业等众多领域的39项准则,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空白。会计准则体系既有普遍适用的一般业务准则,又有兼顾特色的特殊行业或业务准则,还有专门规范财务报告问题的报告准则。

2.强调充分披露,增强披露要求

新准则从信息披露入手,创建了比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要求企业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附注,要求企业必须在附注中提供充分、及时的补充信息,特别是对大量会计数据的强烈披露,例如关于关联方关系与交易披露的强化、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究开发费用的披露、合并中的合并成本与被合并资产的公允价值、金融工具风险的描述性信息和敏感性信息的披露,等等。可见,新准则不限于确认与计量,更着眼于透明披露——有助于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给财务报表使用者造成的误导。总之,企业会计准则对信息披露时间、空间、范围!内容的全面系统规定,必将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从而有效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3强调公允价值,使得会计信息反映当前的价值

会计有许多种信息反映模式,例如历史成本模式、现行价值模式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模式,后两者是公允价值模式。这些不同的会计报告模式的都是反映企业同一资产方面的问题,传统会计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造成了与公允价值的差异。由于公允价值可以直接地反映企业的当前价值,可以较容易地预测未来的盈利,各种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欢迎使用这种信息的反映模式。最佳的做法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公允价值会计。

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广泛应用“公允价值”概念。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均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这相对于原会计实务都是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些变革将大幅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改变了以前以历史成本为主要依据的计价基础,意味着市场价值体系的重估。

4.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效地制约企业的利润操纵。

新会计准则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粉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存货发出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使当期成本费用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增加当期利润。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消耗费用,反映的都是实际的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

(2)资产减值准则明确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不包括存货、投资、建造合同资产、生物资产及金融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允许在资产处置时再进行会计处理。虽然不得转回的规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实质性差异,但符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现状。原来企业之所以能够以资产减值准备来调节公司利润,主要是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及转回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有一定的主观性。新的准则禁止恢复,对那些喜欢采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上市公司有更大的约束力。

(3)《企业合并》准则区分同一控制与非统一控制,两种性质的控制初始计量的计价基础不同,报表效果不同。其中,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权益结合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如果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则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资产按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

四、结束语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会在会计信息数量、质量、时间等方面,更大程度地减缓会计信息不对称,保证利益相关者在会计信息面前一律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并保障我国资本市场良性发展。但是,新会计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还是较薄弱的,从而应该相应地规范财务信息的披露,建立一套与新会计准则配套的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新准则后,将在更加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则下,提供更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刘静,会计信息管制效应的经济学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

2.何秀娥,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中国农业会计,2006(7)

3.钟典,会计准则新体系九大变化,会计师,2006(3)

4.孙铮、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会计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