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话编者: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话编者: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很久以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编者是一个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角色。有时他与作者“合体”,更多时候则是似有若无、可有可无。但是,一篇文本之所以被选入,之所以被如此这般地改编,却有着编者独到的思考与教学价值层面的意图,解读它,对话它,是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课标“2011版”与2002年“实验稿”相比,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维度。看似简单的“增加”,其实是进一步确立、彰显了编者的地位与作用。一篇篇文本从浩瀚的阅读文本的海洋入选课文,其间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增删、修饰、整合等改编,实现了文本从“一般阅读材料”到“教材文本”的转化,让文本肩负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特殊使命与其他重要任务。

一、课题与文题:回眸比照,聚焦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

很多课文在选入教材之时都会重新起一个题目谓之“课题”,有的文本选自长篇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原“文题”就不再适合,需要重新命题;有的原题目比较深刻不太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故改之。比如《孔子游春》(苏版十二册),是编者从《孔子传》的相关章节中改编而来,相关章节的题目是“泗水观澜”。从“泗水观澜”到“孔子游春”,编者改编之后的“课题”与原来的“文题”提供给我们怎样的信息?阅读教学如何以编者题目变化的信息为资源,开拓新的视野?

师:同学们,其实“孔子游春”是编者在把课文选编进语文书的时候重新起的题目,原文的题目是“泗水观澜”。比较一下两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泗水观澜”这个题目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课文主要写的内容。而“孔子游春”比较“综合”,内容相对模糊些。

师:是的,原文题目“泗水观澜”让我们很快了解,“观澜”是最重点的内容。如果说课文主要是“赏春”、“论水”、“言志”三部分内容的话,那么最重点的内容是什么?

生:应该是第二部分“孔子论水”。

师:好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泗水观澜,聆听孔子论水。

随着文本篇幅的增加,需要老师独具慧眼地甄选聚焦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长文如何短教,冗文怎样短学?如果没有一定视角的切入与独到思路的呈现,课堂将会散漫而疲沓。对话编者,从改编的题目“孔子游春”回眸,将其与改编前的“泗水观澜”作比照,引导学生从“课题”与“文题”的不同中觉察“观澜论水”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凸显孔子人物形象、表现孔子与弟子情谊最有价值的部分,从而聚焦文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论水”,无须过多的起承转合,精简了环节,节约了空间,可谓视角独到,单刀直入。

二、课本与原著:追溯还原,树立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教材在选编过程中,文字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题页的页脚注有“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改动”字样。改动的方面有不少,其中不乏因为篇幅的限制而“忍痛割爱”――将一些非常精彩的文字连同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一同作删减。《孔子游春》作为一篇情节比较完整的课文,包括“论水”、“赏春”、“言志”等较为丰富的内容,编者不得不进行精简,其中“论水”部分只精选了四个句子来表现水像真君子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了这些特点之后,老师进一步地引导――

师:你们知道吗?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小学生的特点,已经对原文作了精简,删去了孔子论水的大段篇幅,老师觉得对于理解能力特别强的你们来说,不读这段文字实在是一种遗憾。想不想看看孔子还说了哪些水如真君子的其他特点?

生:好啊!

师:请看――

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

水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

水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

水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

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

……

师:读了孔子的这些宏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孔子太智慧了!普通平凡的水在他的眼中竟然有这么多深刻的内涵。

生:读了课文中的四个特点我已经觉得孔子很了不起了,他竟然还能说出这么多的其他特点来,让人惊讶!

师:是呀,难怪他的弟子们也为他的博学善思而惊讶无比!孔子不愧是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精简以后的文字相对于原文内容不够“原汁原味”,对于表现孔子的大智慧显得美中不足。教者既感受到编者的这份“用心”,又觉察出其心有余而“篇不足”的苦衷,顺着课文往前追溯,将“缩水”的课文“适度还原”,让课文文本之“鱼”置于原著原文之“水”,人物形象自然就会更加鲜明深刻,学生更加真切丰满地感受到孔子的博大智慧与循循善诱,人物形象跃然课堂。

三、课文与原文:品味精华,内化典范生动的语言形式

语文教材的重要使命是通过典范的文本带给学生“语言的营养”,并且只有经过了编者的手,这样的意图才显得更加清晰可感。《孔子游春》的语言明白晓畅,规范又不失生动,活泼又不乏严谨。以课文开头“赏春”文字为例,编者其实是花了不少心思和笔墨的。课文的文字是这样的――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语段一)

如果留意一下《孔子传》的原文,相应地,我们会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

习习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起舞的春姑娘伴奏,又似情人温润的嘴唇,在频频地吻着人们的面颊;柔和的阳光像母亲温暖的大手,在轻轻地拍着宝宝入睡,又似姑娘多情的眼睛,瞅得小伙子们心中发痒。鹅黄色的长堤蜿蜒而去,泛着春的气息,像熟睡在摇篮中的婴儿,散发着奶香。平坦的河滩,暄腾腾,温乎乎,像宽阔的胸脯。河水滚滚滔滔,泛着蓝澄澄的波澜,奔流向前,像夜空一样深邃,眸子一样晶莹,马驹一样欢腾……(语段二)

对比一下,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语言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提炼加工的。尤其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段文字。五个比喻句不仅呈现总分结构,而且后四句句式相仿,内容关联,用词恰当生动,读来朗朗上口,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勾画出一幅充满春天蓬勃生机的大自然的美好画卷。而原文则在内容上稍显“散漫”,有些比喻比较成人化,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对话编者,教者敏锐地领悟到这段文字背后清晰的编者意图――这些文字是引导学生体味内化典范生动语言的极好资源――这不仅仅是编者在教学参考用书中给老师们的建议,更是每一位具有编者视角的语文老师所必须有的文字敏感与专业视界。

师:很多同学都非常欣赏这段文字,能说说你们喜欢的原因吗?(出示“语段一”,生交流)

师:当读到后面的省略号时,你是不是有些意犹未尽呢?想一想,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能否仿照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出示:

“ 是她 。”

生1: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生2:蜿蜒的河流是她飘逸的丝带。

生3:绵延的山脉是她强健的臂膀。

生4:隆隆的雷鸣是她有力的呐喊。

……

师:同学们模仿创作能力很强,你们的这些语言与课文语言相比几乎毫不逊色!

从原文1600多字到课文800多字,其间不仅是篇幅的删减,更是从原文中采撷提炼加工的过程,凝聚了编者的智慧与心血。对话编者,教者用教学的眼光去发现捕捉教材中富有价值的语言教学点,引导触摸文本,揣摩语言,丰富语感,“语文味”成为课堂最浓郁的味道。

四、课题与文本:思辨叩问,揣摩匠心独运的立意谋篇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编者所从事的也是一种创作――将文本从阅读材料中选入,进行文字的改编或重新命题,当它从一般的阅读文本成为教材文本的时候,乍一看似乎变化不大,其实这些文字已经从“一般文本”上升到了“教材文本”,已经脱胎换骨承载起新的价值、肩负着新的使命了。从“泗水观澜”到“孔子游春”,编者改动题目的用意究竟何在?有何待开发的教学价值?教学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是“孔子游春”,“游春”的内容写得不多,倒是用不少篇幅写到“言志”,是不是有点跑题?于是围绕课题与文本的质疑与思辨,我组织了这样的教学。

师: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题目是“孔子游春”,后面却写到“言志”,是不是有点跑题?对此,大家怎么看?

生1:我觉得好像没有跑题,这也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们游春的时候的事情,大家游着游着就自然地说起了他们的志向了。

生2:我觉得一点都不跑题,孔子论水说到水像真君子,其实就是教育弟子们要做真君子。而“言志”正好是孔子悄悄地考验弟子们是不是领悟了论水的真谛,孔子其实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师:看得深刻。

生3:我也认为没有跑题。孔子先是欣赏美好的自然,美丽的春天,赏春观景,然后观澜论水,再引导弟子们表述志向,这三个内容组织在“游春”过程中,是非常自然、和谐的。

师:是呀,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图景啊!“孔子游春”这个题目好啊,意味深长!

生5:我觉得孔子不仅是和弟子们在“游春”,更是在借游春给弟子们上课呢!

师:说得好,那你们觉得孔子给弟子们上的是一堂什么课呢?

生5:是一堂如何做人的思想品德课。

生6:是一堂社会实践课。

生7:是一堂有声有色的音乐课艺术课,他和弟子们唱歌、弹琴,还手舞足蹈呢。

生8:也是一堂语文课呀,孔子的宏论多么智慧,多么富有启发呀……

师:说得好,孔子是以天地为课堂,在给学生最好最生动自然的教育啊。

课题与文本不仅是题目和内容的关系,其间也藏着编者的意图。在教者看来,本课的题目与内容所传递出的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等文本“语言形式”层面的东西是颇有价值的,也是编者的良苦用心之一。歌德说过:“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本课通过“赏春”、“论水”、“言志”三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部分统整于题目“孔子游春”,从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一路写来,赏春观澜、论水言志,弦歌欢语、行云流水,和谐畅达,是引导六年级学生感受文本立意谋篇的独到视角。通过以上的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课题“孔子游春”比原文“泗水观澜”更具有概括性且充满童趣,对于他们揣摩课文的篇章结构、命题特点,培养习作构思、立意、选材等能力都是很有裨益的。

五、课文与单元:统整提升,感悟深远厚重的文本主题

“单元”,是教材编者的匠心设计之一,一般都是根据内容编排“主题单元”。《孔子游春》处于苏版第十二册第七单元,该单元的其它三篇课文分别是《理想的风筝》《莫泊桑拜师》《明天我们毕业》。这四篇文章,古今中外,体裁不一,文风不同,但在编者的“师生情”主题的统帅之下,在学生小学毕业前夕留给他们的将是一份厚重的文字与情感的礼物。编者视角提醒语文老师,课文与单元的关系是感悟文本主题的极好抓手。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1:我觉得这里的“春意”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春意,还表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融洽和谐的师生情谊吧。

生2:也可能写出了孔子为他的弟子们的美好志向非常欣赏非常愉悦的心情。

师:感受很独特。当我们读到课文最后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会往深里想一想。现在让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这种温暖的“春意”的感觉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你能感受到吗?

生3:从《理想的风筝》苏叔阳的文字中我感受到有腿疾的刘老师带给他深深的影响,那份敬佩、感激、思念的感觉也像泗水河畔的春意一样浓。

生5:从《莫泊桑拜师》中我体会到,莫泊桑取得的成就中流淌着福楼拜循循善诱的指导与对文学青年的提携关爱,这份感情也如泗水河边的春意一样荡漾。

生6:《明天我们毕业》通篇都流淌着对母校、对老师的依恋与不舍,这样的美好感情也好像浓浓的春意,在每个同学的心头翻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样的“春意”,正是编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让我们在古今中外人们美好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诵读课文。

从课文到单元,从一篇到“一组”,这是编者为师生提供的独特教材形式与潜在教学视角。在本教学环节中,教者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春意”不仅指大自然的春天,还表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深厚师生情谊之后引导学生由“课文”联想到“单元”,从编者的主题单元视角进一步深化“春意”的内涵,将一篇课文置于单元主题的背景之中,不仅重温了一单元课文的内容,更集中提升了本课的内容主旨,使本单元深远厚重的师生情感主题得以升华与拓展。

对话编者,是阅读教学的应有视角,使教者用更专业的视野,以更教学的眼光,解读教材,建构课堂,演绎阅读教学的独特风景。

(顾丽芳,常熟市实验小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