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大德育”语境中的高校人才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大德育”语境中的高校人才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面对当前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适应,需要转换德育思维方式,用“大德育”理念重新审视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发展方向,寻求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逻辑支点。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大德育”理念统领人才培养,构建基于“大德育”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与实施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大德育;高校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24-02

一、“大德育”思维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逻辑支点

传统德育思维是以一定德育知识为依托与背景,由德育本质、功能、目标、规律等一系列要素所构成的概念框架和观念体系。这种传统德育思维方式容易把大学德育窄化为政治教育,使其“走近”而不是“走进”大学教育。对于德育思维的认知和考察,要以大学文化的维度、人才培养的规律、全球化的视野来规范、发掘和把握德育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确立“大德育”思维,寻求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逻辑支点。

1. 着力考察大学德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大学德育是一种基于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交往实践活动,又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创新,还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大学德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传导运动,必然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等现代实践格局息息相关。这种实践格局要求大学德育的思维与主题必须调整,跳出德育本身来认识德育,把德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这种认知是考察和确证大学德育思维的最基本依据。

2. 着力考察大学德育活动的实现条件

“大德育”倡导的理念是: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单一的德、智、体、美等分离培养的体系转变为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综合研究、整体规划、相互结合的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正视学生成长的基础、方向与差异,实施分年级纵向衔接、教育内容分层递进,形成对学生成长成才的系统教育要求;着力于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与精神的构建相统一,坚持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活动联动,使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和学生的认识、体验、践行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体系和工作格局,激发开展德育工作的内部活力;创新德育的途径、方法与手段,以生为本,多点渗透,寓教于乐,把分析解决思想问题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3. 着力考察大学德育活动的价值意义

一是考察大学德育活动的价值导向。大学德育活动的价值导向由大学德育的目标、准则、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整合构成,实际是一定大学德育活动在价值观上的指导思想。二是考察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人本价值。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观,确立“做人第一”的人才观念,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大学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在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才能使大学德育的本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三是考察大学德育活动的价值效果。大学德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指向的是学生道德实践效果即知行统一,并以此为衡量标准,考核考量大学德育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以“大德育”理念统领人才培养要求

“大德育”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从教育理念看,德育保证大学的办学方向,决定人才的社会价值,是大学教育理念中的核心部分,在人才培养结构中居首要地位。如黑龙江科技学院多年来坚持“大德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成人教育,这里的成人是指成为健全的人、和谐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人。从价值目标看,根本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如学院构建了以“大德育”为先导、“大工程”为背景、“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彰显了“一高一强”(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从文化育人看,主要是解决道德育人与知识育人的关系,强调大学文化对学生培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促使学生追求真理与追求价值的统一,不断造就以德润才、以才明德的创新人才。从时间空间看,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始终,注重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从教育环节看,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德育”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要求。宏观来说,育德成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事关党和国家是不是后继有人、能不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大问题。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中观层面,德育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大学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机制中的核心要素。德国教育家洪堡指出:“大学的真正成就应该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强调大学教育应回归本意,“要培养同学们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品,当然大学还要传承知识,形成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大学教育要将坚持育人为本与坚持能力为重完美结合,使其真正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核心要素。微观而言,做人的素质是大学生安身立命之本,康德曾说,道德是“人为自身立法”。德行对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大学生要将其作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而去“知道”、去“体道”。坚持大德育理念,必须清醒认识当前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缺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理念。当前,大学德育思想观念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大学德育目标重社会要求、轻个人发展,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教学人为分离,教学为重、育人为轻,理论为重、实践为轻;在教育管理中,人为形成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教师队伍,一支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两支队伍各司其职,看似各有所重,实则教育的整体性被破坏”。这些问题的存在,固然有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大学教育特别德育思想本身存在问题。因此,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需要用大德育理念统领人才培养要求,涵养学生德行,解决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道德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基于大德育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与实施策略

1. 坚持“三大”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科学确立“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高校育人必须解决好“做人”与“做事”两个基本问题,“德”――做人的素质,“实践能力”――做事的本领。新时期,围绕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大德育”为先导、“大工程”为背景、“大实践”为途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于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三大”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黑龙江科技学院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本着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思想,构建育人为本、校企相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的“3+1”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德育实践与职业生涯设计、人文素质培养、创业创新与就业能力有机结合,开展德育实践考评和综合素质答辩及实践能力专项考核,使德育与工程实践互通互融、互促互进,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使知识传授与德育有机融为一体。三是建设大实践平台。为了实现培养目标,黑龙江科技学院通过多种渠道,以工程教育为切入点,以一级学科为依托,以顶岗实践为导向,以思政课、德育实践教研室及第二课堂为载体,分别搭建了工程基础能力训练平台、专业综合训练平台、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训练平台、德育实践平台,彰显了“一高一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2. 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启动“全员育人”的新活力。全员育人,就是增强全体师生员工育人意识,建立完善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体制,把德育融合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工作环节和各项日常管理中去,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推进的强大合力。二是探索“全过程育人”的新思路。全过程育人,就是要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和人才培养工作目标,根据不同阶段要求,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分层递进,适应人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三是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全方位育人,就是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自觉研究探索为目标,以品德养成为基础,挖掘教育资源,解决实际问题,融科学教育与实践教育为一体,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为一体,使德育特色鲜明、德育渠道畅通、德育载体有效、德育形式灵活、德育方法新颖、德育考评合理。

3. 传承大学文化精神,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大学文化是一种营造知识创造、学术追求、社会奉献的精神氛围,是贯穿在学生内心深处并促进他们成人成才的精神灯塔。多年来,黑龙江科技学院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贯穿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办学环节,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青年学生的人格素养、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在办学实践中凝练了反映学校传统文化积淀与时代特征的“厚德博学、强吾兴邦”的校训,铸就了“自强不息、创业创新”的办学精神,对学生成长起着启迪灵魂、陶冶情操和培育特质的作用。开展以“道德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文化建设,确立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与选择,做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弘扬校风、教风和学风,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求实朴素的思想作风,为学生成人成才建设一个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坚持“以崇高理想塑造青年学生,以高尚精神鼓舞青年学生,以高品位文化陶冶青年学生,以精品活动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聘请文化名人、客座教授举办讲座等,优化育人环境,使广大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适应,需要转换德育思维方式,用“大德育”理念重新审视高校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发展方向,寻求德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逻辑支点。高校需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大德育”理念统领人才培养,构建基于“大德育”的人才培养实践体系与实施策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东平.大学之道:精神重构与制度创新[J].东方,1995(01).

[2]许智宏.大学精神重塑与创新人才培养[J].新华文摘,2012(16).

[3]王守忠,秦在东.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德育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