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文化论文:农村民间文化开发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赵会莉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河南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针对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可以创新不同的农村民俗旅游模式。
其一,农业技术观摩、参与型模式。中国农村有几千年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可以在种植主体、区域、形式、品种搭配上形成创意。今天,城市的人们正在逐渐远离自然,不知道农令时节。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一望无垠的大地、纯朴的农民、清新的绿色食品,对城里人总有着原始的诱惑。首先,在种植主体上,可以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游客,让游客自己做主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作物。平时也可以委托村民来帮自己打理。这种方式,可以让整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忙碌的都市人们回归自然,休憩心灵,健身休闲,体验农耕文化。在收获季节,游客还可以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体会别样的成就感。其次,可以在不同的区域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按大小、颜色、成熟期进行合理搭配,让游客自己亲手采摘果实。最后,建立农耕文化陈列室,比如,陈列斗笠、蓑衣、石磨、织布机、纺车等反映传统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工具。也可以让游客体验一把推石磨、纺棉花和织布的感觉。
其二,参与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模式。河南农村传统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手艺精湛,有的甚至走进了世界。农村的工艺品的制作,通常是就地取材。比如浚县的泥咕咕,取材于黄河故道的胶泥,捏制而成。新乡的剪纸工艺堪称河南一绝。各地农村就可以组织当地的民间艺人,建立泥塑传授馆或剪纸制作培训中心,让游客现场观摩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让游客参与现场制作,发挥游客的想象力,制作出创意较好的作品,扩展民间艺人的创新思维空间,达到双赢。纵观当前文化产品,能真正走向国际并被不同肤色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的,唯有代表我国民俗风情的民间工艺品。在河南的许多旅游景点,我们可以看到提着篮子的老太太,一手提着虎头鞋、布老虎,还一边比划着和老外谈价钱,这些地道的工艺品确实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河南可以开发泥咕咕、木版年画、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同时整合规范好市场,使民间工艺品走向世界。
其三,参与、自助式生活服务模式。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的脚步也越来越匆匆,繁重的生活压力使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更希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我国农村的很多地方都具有生态优势:崇山连绵、泉水叮咚举手可触,风格淳朴的村落散于山谷林间,可供人们休闲观景,又可爬山运动,这样的环境令人倍感惬意。新乡辉县太行山的郭亮、南坪就是休闲的好去处,其中郭亮洞是郭亮村的一条挂壁公路,又称郭亮村绝壁长廊。郭亮洞被称为“世界最险要十条路”之一、“全球最奇特18条公路”之一。郭亮洞最早为日本人在1976年发现,日本裕田影视公司在此摄制专题片,惊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为了迎合城里人的心理,农民可以提供农舍居住服务、饮食供服务等民俗开发项目,让城里人感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品尝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其四,文艺表演观赏型模式。艺术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有着地方特色,甚至濒临消失的古老文艺,我们要把它开发出来。如新乡的马皮舞,现在只有很少的人会演,几乎要消亡了,所以我们有义务使日益冷落的马皮舞得到传承和保护,使它成为农村民俗文化中的消费品。首先,要培养一支农民艺术家和文艺骨干队伍,让这些人成为表演主体,以激发民俗文化的活力和后劲;其次,要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如艺术表演专场、曲艺短期培训等,延长游客滞留的时间。艺术表演对于建立和谐、文明的民风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原民俗文化是中原农村生生不息的灵魂。农村民俗文化是农村创意旅游的重要资源,积极挖掘和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风格质朴,具有浓郁气息的农村民俗文化精品,不仅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路径,对旅游产业的增值注入了活力,也帮助人们对当地的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但是,我们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不要破坏民俗文化的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