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德汉运动事件编码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德汉运动事件编码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德语对运动事件编码方式。运动是存在于所有的语言的一个普遍的认知概念。一个运动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运动本身、运动的方式和路径。不同的语言因其不同的词汇和句法,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所呈现的语言表达手段也不同。

关键词:德汉比较 运动事件 编码

一、理论依据

美国认知语义学家Leonald Talmy的类型学为描述运动事件在不同语言表达中的系统性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所有语言可根据这一类型学分为两大类,“卫星框架语言”(以下简称S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以下简称V语言),分类的依据是路径元素以哪一种词汇化方式被表示出。德语被列为S语言,而汉语的分类则存在争议。Slobin提出了第三种分类“等价框架语言”(以下简称E语言)并把汉语视为主要代表。

二、路径元素编码

分析Der Frosch klettert aus dem Glas”和“青蛙从瓶子里爬出来”两个句子可以看出,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元素的词汇化被不同的词类所实现。在德语中,路径元素通过“satellite“ (卫星) 实现,即除了动词本身,构成动词结构的其他成分(“aus dem Glas“),而在汉语里则通过动词本身表达路径元素(“爬出来”)。在两种语言中,运动本身和运动方式都由动词(“klettern“, “爬”)体现。在S语言中使用非常频繁的表示运动特定的方式方法的动词被称为方式动词。汉语作为E-语言的主要代表采用连动式表达复杂的运动事件。Slobin指出连动式最常见的模式是表达方式的动词(以下简称方式动词)+表达路径的动词(以下简称路径动词)。

三、德语运动事件编码

德语语言使用着不同的词汇手段来表达运动事件的各个语义成分。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动词、介词及其丰富的助词。德语与其他的S语言一样具有丰富的方式动词。如按照“速度”这一语义特征分类时,可分为正负两组,如eilen, rasen, sausen等表示快速运动的动词被分为一组,另一组则有如bummeln, gondeln, schlendern等表示缓慢运动的动词。

德语有很多方式动词,也存在很多如steigen, fallen有方向性的路径动词。但与方式动词相比,路径动词的数量在德语里极为有限。为了填补这一词汇空缺,德语构词中使用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动词前缀。《杜登-语法》将德语中带有前缀的动词分为前缀动词和小品词动词。 前缀动词由动词根和不可分前缀构成, 重音落在动词上,如über'prüfen。小品词动词所带的小品词前缀则可以与动词分离,重音落在小品词上,如durchtragen。此类小品词是德语里使用很广泛的一种构词手段。根据词类可将这些小品词分为介词姓动词小品词,如ab, an, auf等,和副词性动词小品词,如hin,her,hinunter等。

Hinauf, hinaus等由两个元素组成且这两者都可以独立的与动词进行构词的词类则被学者定义为“双小品词”。Hin-和her-不是表示一个明确方向,而是提供了视角性信息,hin 表示远离说话者的方向,her表示朝着说话者的方向。在书面语中比较一组双小品词可以更明显地看出区别:Er rannte hinein.(说话者不在这个房间里。)Er rannte herein.(说话者在这个房间里。)

四、汉语运动事件编码

汉语里表达运动的语素可以分为方式语素和路径语素,例如“走”,“跑”,“飞”是方式语素,而“回”,“上”,“进”则是路径语素。Chen将汉语里的路径动词分为三组:指示性路径动词,方向性路径动词和一般路径动词。汉语里有两个指示性路径动词,“来”和“去”,被称为具有交际-语法功能的方向动词。除了指示性路径动词,汉语里还包含其他包含方向信息的路径动词。Talmy则把这类动词称为“satellite verbs”(“卫星动词”)并将汉语归为S语言。有学者认为这类动词是带有逻辑-语法含义的动词,如“上”,“下”,“升”。

汉语中的连动结构可根据线性表面结构描述为:由两个或多个拥有一个共享对象的动词按句法规则排列构成的结构。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汉语里最常出现的连动结构模式是多个运动动词组合。上表罗列出各种不同的动词组合形式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理论层面描述了不同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根据其不同的句法和词汇特征所呈现的不同表达方式。德语侧重描述运动的方式并拥有丰富的方式动词,而汉语中的方式动词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像其对应的德语动词一样单独使用,而是需要使用连动结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以汉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在用德语描述运动事件时就容易出错,汉语学习者亦然,因为他们都需要重建的他们母语的编码方式。尽管Talmy的类型学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出发点,但在具体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有现象时,实际语言使用情况受文化、社会、交际和其他因素所影响,也不应被忽视。

参考文献

[1] Chen,Liang(2005):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Dissertation Presented to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Louisiana at Lafayette.

[2] Slobin,Dan I.:Mind,Code,and Text.In:Bybee,J./ Haiman,J./Thompson,S.(1997)(Hrsg.):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3] Slobin,D.I.(2006).What makes manner of motion salient?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typology,discourse,and cognition.In M.Hickmann/S.Robert(Eds.),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59-81.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4] Talmy,Leonard(1985):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In:Shopen,T.(Hrsg.)(1985):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Vol.3.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5] Talmy,Leonard(2000):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II.Cambridge/London:The MIT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