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影响,选用莱州市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市近40年的降水整体略有增多,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干旱依然是当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防御对策。

关键词 降水特征;山东莱州;1971―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224-02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腹地,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随着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不断增多,天气气候的变化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1]。通过对莱州近40年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实现气象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导。因此,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所用资料来源于莱州市气象局1971―2010年的降水观测资料,计算出年降水量及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月至次年2月)季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运用线性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莱州市近40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线性气候倾向率的计算方法

■(t)=a0+a1t(1)

其趋势变化率方程

d■(t)/dt=a1(2)

式(2)中,a1×10称为气候倾向率,系数a0、a1,通过最小二乘法来确定[2],即满足式(3):

■[yn-■(t)]2=min(3)

2 降水量变化特征

2.1 年降水量

莱州市近40年年平均降水量607.9 mm,年最多降水量出现在2001年,达905.9 mm,年最少降水量为313.8 mm,出现在1977年,二者相差592.1 mm,反映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剧烈程度。

从图1可以看出,近40年莱州市年平均降水量以22.448 mm/10年的速率略有增多。

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若以10年为界,2001―2010年平均降水量最多为670.3 mm,1981―1990年仅有514.2 mm,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代的降水量的平均值发现,2000年代降水量最多,90年代、70年代次之,80年代最少。

2.2 各季降水量

从图2~5各季节降水量可以看出,近40年莱州市秋季降水量以10.598 mm/10年的速率减少;春季、冬季降水略有增多;夏季降水则以27.642 mm/10年的速率增多,夏季降水增多幅度为最大。

莱州市降水量的 63%集中于夏季,它直接影响年降水量的多寡,并且夏季降水大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降水的时空分布十分不均。干旱依然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

2.3 干旱对策

莱州地势南高北低,无客水供应,水资源全靠自然降水,而自然降水又短缺。随着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日益尖锐。工业生产需要水、农业发展需要水、 居民生活需要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的命脉,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尽快采取对策。

2.3.1 教育市民牢固树立“水患”意识,节约用水。要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节水至关重要。有水当思无水之苦,要让市民主动节水、爱水,培养市民“水危机”意识,通过广泛宣传,教育市民明白水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资源,破除“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和科学用水的浓厚氛围[3-4]。

2.3.2 发展节水型经济。农业是用水大户,而农田又大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输水管道渗漏严重,既浪费惊人又效果欠佳,要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工业用水应采取先进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是节水的重要措施。

2.3.3 提高水的拦蓄能力。莱州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降水年际变化大。另外,莱州市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夏季的降水又往往集中在一二场暴雨上,构成莱州市降水量的强脉冲性。只有把短时降水积蓄起来留待无雨时使用,才能满足需要。但是,莱州市拦蓄暴雨的能力相当薄弱,多数暴雨白白流失。因此,提高拦蓄暴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把水留住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矛盾的重要措施。

2.3.4 开发空中水资源。大气中的水汽也是一种水资源,实践证明它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近几年国家非常重视,投入巨资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天旱时增雨缓解旱情,雨季增雨增加了水资源,莱州市实施该项工作17年来,多次成功实施人工增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3 结论

(1)莱州市近40年年降水量总体呈波动略增多趋势,夏季降水增多幅度为最大。

(2)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干旱是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面对干旱应积极应对。

4 参考文献

[1] 邱志高,丰爱平,谷东起,等.近50年来莱州湾南岸气候变化及环境效应[J].海岸工程,2006(2):55-60.

[2] 王忠云,王军海.2007年3月3―5日寒潮大风过程简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3):287-288.

[3] 廉丽姝,李为华,朱平盛.山东省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06(1):57-61.

[4] 高留喜,刘秦玉.山东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5(5):8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