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窥史铁生散文中的人生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窥史铁生散文中的人生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史铁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散文通过对人生及命运的思考,留给读者无尽的回味,本文通过对史铁生散文中包含的人生元素进行浅要分析,初步得出当前读者在阅读史铁生散文时应当领会的侧重点。

关键词:史铁生 散文 生命

多年之前,当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以及《秋天的怀念》进入尚在中学阶段的我们的视野中时,除去闲云野鹤般的语言文字,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史铁生对母亲的眷与悔以及他坐在轮椅上残破的躯体。

时至今日,再翻看史铁生的作品集,却仍能在其中看到满纸的生命脉动,这些有韵律的符号,似有着非凡的魔力,牵引着笔者去探寻作品本身更加深层次的涵义。

一.命运的追问

细读史铁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能看到那个坐在轮椅上的“惶”的“呆想者”,就是这个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残废了双腿”的人,用尽了一生去探索一件事,便是命运。

史铁生对命运进行了太多的思索,多到让我们更愿意相信史铁生是一位哲学家胜于作家。在他看来, 既然“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 而“命运”又让自己只能是其中之一, 不可以调换, 那么就只好尽力当好自己的角色了。就如《好运设计》一文中,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想象着来生,他将此世未了的愿望全部付诸于来生,他希望自己能够活在自己畅想的生命历程中。但却忽地笔锋一转,将看似圆满无缺的命运填入了波折与插曲,最终得出了“上帝爱我”这种形而上的终极结论。

命运的两端是生死,史铁生对生死的的感悟已入至臻之境,很少有人能将整个生命历程看得如此的透彻。在诸多篇目中都提到的“荒芜的古园”中,史铁生通过对莺飞草长、四季变幻的观察体味出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自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通过不断的问自己,史铁生了解到了生存是为了什么,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淡漠生死、空灵清秀的语言下面,隐隐的展现着史铁生对生命的强烈渴望。《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我的梦想》中,史铁生能够和医生拿生死开玩笑,其实表明了在认清死之后,在了解了为何而生的时候,史铁生反而对生有了更加强烈的渴望。面对绝境,史铁生深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但,……除非你看到了目的的绝望你才能找到这审美的救助。”

史铁生探寻生死的过程,是其作品逐步走向稳定与成熟的过程。如果将史铁生的散文与小说作品对比着看,我们不难发现史铁生的小说是在追忆过往,而散文则是在总结人生。从《老屋小记》到《我遥远的清平湾》,从《我与地坛》到《扶轮问路》,史铁生一边回忆,一边总结,逐渐的将命运赋予的意义捋清,用文字撰写了历程,用记忆填充了人生。

二.信仰的阐释

二十一岁以后的史铁生,是背负着苦难命运的史铁生。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运动,喜欢健壮身躯的男人,在突然丧失了最引以为傲的能力时,从濒临崩溃,到再获新生,支撑他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仰。

信仰是史铁生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智慧选择,他认为信仰是在苦弱无助的时候的希望,或者说是在苦弱无助时候对“神”的求助。在《山顶上的传说》中,史铁生表达了对“神”的释义,即“什么是神?其实,就是人自己的精神。”

史铁生对信仰的感悟是通过长期患病的痛苦体验到的,在没有明确的信仰支撑前,史铁生感悟到的人生总是充满苦难,但是信仰的力量就在于,在面对同一境遇时,你可以把它当做苦难,也可以说它是幸运,问题是没有更大的苦难作比照,你就体会不到这种境遇是幸运还是苦难。关于这层意思,史铁生是这样表述的,生病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想通了上述道理,史铁生发现,自己的苦难其实正是上帝赐给自己体会幸福的机会;自己的苦难换个角度看也可以看作是幸运;自己既有苦难的时候也有幸运的时候,其实人人都是这样。所以,史铁生说:“抱屈多年,一朝醒悟:上帝对史铁生和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昼信基督夜信佛》的序中,史铁生曾经说有人问他到底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他不好回答,说他是基督徒会得罪佛教徒,说他是佛教徒会得罪基督徒,那么就白天信基督,夜晚信佛祖吧。这真诚而又略带诙谐的话,笔者认为其实是向读者阐述一个观点,那就史铁生真正信仰的,不是简单的宗教,而是救赎自己认知与灵魂的过程,无论是那种精神引导,只要能从中得到解放自身困境,都是史铁生认为的信仰。正是这种认识,让史铁生从残破的身体和思想中走了出来,重新定位了人生目标,站在了比身体健全但灵魂残缺的人更高的位置。

三.生命的羁绊

亲人、朋友、医生和邻居,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是身边周围的人给了他最大的帮助,是地坛包容了处于人生最低谷的史铁生。正是这些情感的羁绊,让史铁生能在残酷的命运打击面前缓过神来,继续向前。

母亲是史铁生着墨最重的人,无论是著名的《我与地坛》,或者是《秋天的怀念》以及《合欢树》,都能从中看到史铁生对母亲特殊的情感。在史铁生刚刚残疾的时候,脾气暴躁,很难从现实的悲痛中走出来。身为母亲,她是比儿子更难过的人。结果史铁生在暴怒时没有体会到母亲的感情。多年之后,当史铁生有了成就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跟母亲一起分享喜悦,笔者认为,史铁生在散文中描述的最大遗憾,莫过于苦命母亲的早早离去。毫无疑问,母亲离去的痛,是史铁生生命中最不可承受的痛。妻子陈希米是上帝在史铁生绝境中的一大馈赠,史铁生对此也是心怀感激。

朋友是史铁生创作的又一大支撑,上学时候的同学,一起插队的知青,同一时代的知青,都成了史铁生的慰藉。《我二十一岁那年》以及《扶轮问路(代跋)》中有过充分的描述。在最初生病的日子里,史铁生的朋友们几乎整日围绕在他的身边,打消他对疾病的疑虑;到后来双腿瘫痪后,朋友们对史铁生的照顾又是无微不至,在青岛,为了一起坐硬座火车,刘树纲愿意将他背着进车站,史铁生看到背完后他苍白的脸,心存感激。双肾怠工后,孙立哲带着史铁生游遍美国,一边游玩一边闻史铁生的尿观察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各种各样的朋友的关怀,让史铁生的艰难的人生变的通畅了许多。

医生是史铁生一生中绕不开的一群人。史铁生曾经笑言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许多医生与史铁生成为了朋友,这些人给了史铁生生命的延续,多年的交往,医生的留走,也让史铁生感受到了存在的无常。还有史铁生的邻居们,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铁生的邻居们给过史铁生巨大的精神支撑,《合欢树》中,邻居们对重返故居的他的热情款待,让史铁生能够感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持续关爱。

还有史铁生的地坛。如果史铁生是一个文化符号,那么地坛就是印有这个符号的地理坐标。沧桑的古园,包容了史铁生的颓废与无助,给予他灵魂淬炼与深邃。地坛与史铁生,一个荒芜,一个残破,但两者的结合却创造出了新生,史铁生在地坛获得思想的成长,地坛因史铁生再次显耀。正是地坛,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多出了一位纯粹的作家,让读者能够获得不同以往的、清澈的精神体验。

四.结语

史铁生先生已经去世四年了,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也已出版。留给读者的精神宝藏就此打住。百余篇作品,是史铁生对其一生的凝练与结晶。在这些作品中,透露出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对人的思考,对人的本质的探索。这些充满智慧色彩的思考成为了往后人们在阅读史铁生作品时最在意的地方。

“一段生命之轻,威胁了生命全面之重,惶茫往灵魂里渗透。”作品中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论述。在了解自己的目标与生命的意义后,史铁生在文中表现了对命运安排看似的妥协,他认为智力、相貌、体魄都是天生的,后天无力给予改变。但笔者觉得,这种看似的妥协更突出了史铁生不屈的人生品格。在信仰中,他信神,更信精神。他将自己内在的不屈隐藏在了看似虚渺的基督与佛陀中。他崇拜卡尔・刘易斯,也愿意赦免服用禁药的约翰逊;他坐着轮椅打球,希望和高手过招,不愿和不如自己的对手一起。他既爱名将们雄伟的体魄,也希望自己能够更多的参与竞争。这种与史铁生文字淡然的不匹配体现了史铁生残躯下仍然燃烧着的希望竞争的心。

史铁生的散文,包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占卜,他通过散文的抒发,表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中国文人在面对困苦时的抉择。其文章蕴含的书卷气息以及人生哲理,值得当前读者积极品味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好运设计[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5.

[2]史铁生.我与地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上)[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4]史铁生.史铁生散文(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5]廖健春.解读史铁生的散文[J].芒种,第449期

[6]张渝生.论史铁生散文的终极追问与世俗情怀[J].江西社会科学,2007.

[7]张帮俊.史铁生――轮椅上思索人生[J].中国职工教育,第207期

[8]朱彩虹.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追问[J].安徽文学,2011,第2期

(作者介绍:延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