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诱惑(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贝大师的“小女儿”(续)
新博物馆最精彩的是用光,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拱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欣赏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博物馆所有过道不用一盏电灯,全部利用了自然光。站在这样的廊下,看着这样的廊顶,老苏州们会分外亲切:这不是苏州民居旧时的“老虎天窗”吗?古老和现代,传统和创新,在这里已浑为一体。
从空间看,新博物馆正门直线正对着拙政园,大师是如何巧妙处理古园和新馆的关系,如何巧妙借景的呢?我看到,在进门铺张的山水园北面,有一堵宽广的白墙,墙顶采用了江南风火墙做派,传统的小瓦、滴水瓦砌就的檐头,而墙的高度又是错落的、变化的,于是,墙后拙政园的参天大树、婆娑浓荫正好探过墙来,让人感觉新馆、老园唇齿相依,融为一体。在白墙下面,便是贝大师独创并十分得意的“片石假山”,那些石头片犬牙交错,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又通过火烧、烟熏等处理,给石片带来了色彩变化。这一大师的杰作,与其说是堆的假山,不如说是绘的山水画。其实,这也确是贝大师悉心汲取米芾山水画精髓而创作的立体景观。对此,大师自己也给出了“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评语。
在博物馆新馆,不仅有移步换景带来的惊叹,有古老与现代元素撞击所产生的眩目,偶尔也有完整的、独立的、全仿古建筑,那便是“宋画斋”。贝大师在新世纪,为世界人民造了一座原汁原味的中国宋代茅屋。那屋子所有的横梁、柱子、椽子都是用粗细不同的梓木加工而成的,所谓“加工”,就是贝老说的“剥了皮,略加整理即可”。墙体是编竹夹泥墙,墙泥也是严格用黄泥、石灰、麻丝混合而成,墙泥可整块拆卸。屋顶采用了生长在沼泽地带的红茅草。盖茅草屋顶的两位七八十岁老人,还是专程从苏北请来的。这活,江南早已失传。最有意思的是“宋画斋”的地坪是方砖铺砌,方砖下面放的是高达40厘米的缸,缸与缸之间的填充物是黄泥、石灰和木炭。如此,即可防潮,又可吸附有害气体。由于缸是空的,人穿着木屐走在上面,会发出悦耳的回声,有趣得很。
按照贝大师的“嫁接理论”,有道是“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他的这一理论在整个博物馆新馆的材料、建筑等都得到了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是他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总方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