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小学生的阅读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训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从小学生抓起。但怎样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小学生怎样去读,读出真情,以读促悟,并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让学生进行自读自练,从而多形式多方面地去阅读文章,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我们当教师去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激发兴趣;立足长远;习惯养成;以读促悟;能力提升
阅读,一般是指通过视觉去看别人用书面语言写出来的东西,从中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的目的。阅读训练主要即是读书。读的形式很多,有课内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集体读、个别读;默读、浏览、快速跳读;精读、略读、品味读;课外阅读等等。所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根本,动用形式多样的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呢?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阅读理解。
一、运用导语,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引入得成功,常常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渲染气氛,又能发挥教师的“言语”特长,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语言美的魅力。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延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观潮》时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句来形容它的情状。(放手让学生说)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生活在海边的人,目睹海的情状,耳闻海的呼啸,熟悉海的脾气;远离海边的人,读描写海景的佳作,也会身临其境,感受到海的壮观。今天我们学习《观潮》一文,现在同学们跟我一起,去观看伟大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由浅入深,立足长远。
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低年级时上阅读课文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逐渐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一句话的含义。中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创造自主机会,激发阅读热情,再现文本魅力。读什么,教师不妨让学生作主。让学生有种路越走越宽的感觉。作为阅读主体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阅读潜能,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发现空白,不仅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如教学《鸟的天堂》这一课时,我安排了大量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增加“读”的数量,而且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从而保证“读”的质量。又如,当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的自然段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又如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我采用个性化教学,引领学生个性诵读,亲近文本去体现秋天的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提出要与他比赛读,看谁读的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进行挑战读,看谁读的更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语言,这就是多读的收获。
无论采用那种教学方式,阅读教学都应以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还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立足长远,循序渐进。
三、反复练习,习惯养成。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教学的一项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一种好的或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而且将会影响他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阅读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学生在阅读行为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并且也是不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的指向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表征是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
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学生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语文时,就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注重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面的努力。教学时力求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训练材料的难度要与教材课文难度相适应,力争让每位学生找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不但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自发地重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应特别强调言传身教,在学生需要引导的地方及时引导,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大致包括: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划、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读书的卫生习惯等等。
四、精讲多读,以读悟情。
讲读课文要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应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教师再做适当点拨。读和讲是阅读教学中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任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都只能起到补充作用。因此,当前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最紧迫的问题不是如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是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处理学生读和教师讲的关系。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阅读教学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精讲多读的原则。这同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学生读的比重应大于教师讲的比重。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学生多读是教师精讲的前提,教师精讲是学生多读的保证,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毕竟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有学生多读了,才能使教师的精讲更易被学生接受;同样,只有教师精讲了,才能为学生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
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许多问题才能够自行解决。在这中间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必要的引导。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相当部分的思考练习题完全可以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作答”的引读方式加以解决。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他们听讲的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教师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出。当然遇到学生实在搞不明白之处,还要给他们讲解。”但这个“讲”一定要适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精讲。
五、置于意境,读出真情。
教学中应当注意捕捉课文的动情点,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以求情感共鸣、物我交融中强化情感的渗透力。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由理解到想象,由体验到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是以课文为中介的,并不是实地欣赏自然景物或自然风光,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好似导游,要胸有成竹地准确指点,集中学生的审美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在课堂之中,神入课文之境。教师授课时,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课文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使学生被美的境界激发的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感情产生共鸣、交流,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达到美育的目的。如《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又如《鸟的天堂》中描写榕树叶的一段文字“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茂盛而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了生动而传神的描述。教学中去掉“堆”、“明亮”、“颤动”等词,让学生比较朗读体会,学生就会感悟到这些词运用得极为精妙:“堆”描绘了绿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挤挤挨挨的景象;“明亮”则展现了树叶色彩鲜明而且富有光泽,翠流,光彩耀人;“颤动”又把榕树也描绘得栩栩如生,如同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跃。多么迷人的榕树叶啊!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美的境界。
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等。引导体会感情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入境入情地读书,然后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六、注重方法,提高能力。
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而这种理解有一个不可少的、绝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独立阅读,达到理解。这便是“独立阅读能力”或者叫“自能读书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非常明确、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为什么呢?因为:(1)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独立生活的能力;(2)阅读教材中所选的文章,“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一是要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主动性。这种阅读性、主动性来自于阅读的需要和愿望。二是要使学生能积极思考,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获得新知,达到理解。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在联系中思考、理解的能。既要会在课文的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中思考、理解,又要能把个人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联系起来思考,获得新知,提高认识,达到理解。三是要掌握各类课文的特点、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地安排教学,构成完整的训练过程。四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知道怎样去阅读。
总之,小学生阅读训练是学生获取语文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发展学生说话能力、写作能力最坚实的基础,是启迪学生思维、陶冶情操、培育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