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声监测在药物流产术中的临床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声监测在药物流产术中的临床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超声监测药物流产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监测在药物流产术前早孕诊断及术后宫腔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停经35天以上300例早孕者及127例药物流产术后病例进行超声检查及结果分析。结果 300例临床诊断早孕患者中,超声诊断宫内早孕299例,其中宫内节育环并早孕1例,宫角妊娠2例,诊断符合率99.7%。药物流产术后127例行超声检查,123例药物流产成功,1例流产失败,3例流产不全。结论 超声检查为药物流产术前宫内早孕诊断的必须检查及首选检查方法,同时对药物流产术后患者的跟踪超声检查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 超声监测;药物流产

药物流产越来越成为众多早孕者选择人工终止妊娠的主要方法,它安全、可靠、简便、创伤性小[1],但是在进行药物流产术前必须进行常规超声检查以明确宫内孕诊断,并且在药物流产术后患者也应进行常规超声跟踪观察,确保药物流产的成功性,本文总结30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8月~2005年7月在我院妇产科门诊临床诊断为早孕,准备进行药物流产术的患者共300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

1.2 仪器 采用Aloka SSC?370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

1.3 检查方法 受检者适度充盈膀胱,平卧,直接将涂有耦合剂的探头置于耻骨联合上扫查。经阴道超声受检者则排空膀胱。

2 结果

临床诊断早孕的30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宫内早孕299例,其中277例一次检查成功,另22例3~5天后复查而确诊。超声表现[2]子宫大小、形态无改变或稍增大,实质回声正常,宫腔内见孕囊暗区,直径5~40 mm,位于宫腔正中或偏向一侧,孕囊最大直径20 mm以上者基本可见胎芽回声及原始心管搏动,直径20 mm以下则要注意观察子宫内膜是否增厚,囊壁是否厚边,与假孕囊鉴别[3]。鉴别方法为假孕囊位于宫腔中央,周围是内膜,真孕囊位于内膜内,偏离宫腔,孕囊强回声环处有低回声环,即“双环征”;其中296例正常位置着床,2例宫角妊娠,1例带环受孕,带环受孕者为药物流产术禁忌证,表现为强回声或高回声节育器影并孕囊回声存在。1例疑宫外孕者,停经45天,宫腔内未见孕囊回声,尿HCG阳性,宫腔外由于肠气等原因亦未显示孕囊声像,亦为药物流产术禁忌证,该患者4天后突然下腹部剧痛,经超声检查及后穹窿穿刺确诊为宫外孕破裂而手术治疗。在进行药物流产术后的患者中,127例1周内进行了超声检查,结果123例药物流产成功,超声表现为宫腔内无孕囊声像,内膜线居中,呈均匀高回声细线;1例失败,孕囊回声无变化;3例孕囊变形或移位,超声表现为孕囊形态不规则或位置下移;超声检查及时为临床医生选择处理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3 讨论

药物流产术已成为临床早孕者终止妊娠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前超声诊断必不可少,术后超声复查十分重要。早期妊娠有宫内孕、宫外孕,宫内早孕与宫外早孕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尿HCG均为阳性,超声诊断仪对正常宫内孕35天后即能显示,可探见孕囊及胚芽、卵黄囊、原始心管搏动,而必须是宫内孕方可进行药物流产术,超声对宫内早孕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超声检查能够准确提供宫内孕诊断;如果宫腔内未见孕囊回声而尿HCG阳性者,则要超声跟踪观察,以确定宫内妊娠诊断,给医生选择处理方法提供准确依据。以往,早孕者可以在医院、药店等地自行购买终止妊娠的药物,现在必须有医生处方、超声诊断报告才可以购买,肯定了超声检查在药物流产术中的重要性;同时,术后复查B超以确定药物流产是否成功亦同样重要,如果药物流产失败或流产不全,医生可及时选择处理措施,避免继续妊娠、宫腔感染、大出血、滋养叶肿瘤等情况出现,尽可能避免给女性带来不必要的损害。早孕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影像学检查是宫内早孕的最重要诊断方法,又以超声诊断为首选,超声检查具有价格低廉、简便、无创伤、可反复使用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妇产科。目前,药物流产术前的超声检查已基本普及,但是基层医务工作者因条件有限仅仅根据停经史及尿HCG阳性确诊早孕而行药物流产术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药物流产术后患者的超声复查,无论哪一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对其进行超声检查的人数均有限。因此,为了现代女性更加健康,笔者建议临床医生不但药物流产术前的超声检查要全面普及,药物流产术后患者亦应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把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97-398.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147-1149.

3 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