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及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豫大学生是传承、创新中原文化的主体。以了解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现状,探究影响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诸因素为目的,选取郑州市7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中原文化认同感的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比较低;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在籍贯、专业、学校层次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最为显著。多元文化、知识结构以及文化背景是影响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中原文化;在豫大学生;认同感;现状;分析

《中原经济区规划》指出:“必须大力传承弘扬中原文化,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豫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原文化的重要主体。研究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既可以了解其对中原文化的态度,又可以发现中原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的不足,并依此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增强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使其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原文化,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但是当代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因此提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成为当下发展中原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厚重,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从新石器开始延续至今的中原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从空间角度看,中原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基于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郑州市7所高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施测。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有效问卷1096份,问卷有效率为91.33%。研究对象的性别、籍贯、家庭所在地、年级及专业分布情况与河南省高校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综合采用访谈法、文献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本研究严格按照科学问卷设计程序,参考已有文献资料编制了《中原文化认同感调查问卷》。问卷围绕认同感的认知、情感、行为维度进行设计。认知维度调查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具体内容的认知和理解情况;情感维度主要包括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等;行为维度主要考察个体日常生活中与中原文化有关的行为的情况。

二、研究结果

(一)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三个维度的得分居于中等水平,使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方法进行测量得出:认知得分2.73;情感得分4.07;行为得分3.01。认知维度得分处于较低水平,“问卷Ⅰ”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30道测试题目中的正确题数平均为19.15个,正确率仅为63.83%,说明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此外,通过访谈发现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大多停留在表层,很少深入了解中原文化的内涵。总体上看,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不高,平均得分仅为3.22分。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原文化的关注度也比较低,很少参与中原文化的活动。

(二)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不同类别的差异比较

“在豫大学生”按籍贯可分为河南省内、临近河南省、远离河南省三类。研究发现河南籍在豫大学生在认同感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河南籍在豫大学生。研究还发现距离河南省越远,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越低。

本研究将在豫大学生的专业划分为人文社科类、理工类、医学类和其他类。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科类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比其他专业大学生更加广泛和深刻;情感上表现出对中原文化更浓厚的兴趣;行为上更注重主动了解中原文化相关内容。总体来看,人文社科类中原文化认同感高于理工类大学生。

在豫大学生家庭所在地可以分为农村、小城镇、中小城市、大城市四类。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在情感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大学生。

本研究将在豫大学生学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四个层次。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一本类和二本类院校在豫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三本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学生。总体来看,三本类和高职高专类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显著高于一本类和二本类院校大学生。

研究还发现不同年级水平的在豫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也存在差异,随着年级的升高,在豫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认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可得出以下结论:

1、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总体水平不高,在中原文化认同感的认知和行为维度上的得分比较低。

2、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在籍贯、专业、学校层次这些因素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三、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

(一)多元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豫大学生(下文中“大学生”特指“在豫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水平整体不高,这和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多元文化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直接冲击上,如节日元素的西化、娱乐取向的多样化、对偶像的疯狂崇拜以及对颠覆性的网络文化等西方生活方式的追随和对传统文艺的冷落与对实用主义文学的热衷等。再者人们对文化的认同从来都是多元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多元文化极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选择,而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则会相对减弱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调查结果还显示,农村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在情感维度高于中小城市大学生。这与农村地区较为封闭,对外交流不频繁,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远低于其他家庭所在地有一定关系。

(二)文化背景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文化背景对文化认同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籍大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非河南籍大学生的平均得分,且家庭所在地距离河南省越远,其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越低。这充分说明了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辐射性。河南籍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较高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河南籍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中原文化氛围深厚的河南,其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无不耳濡目染地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正是有了对地域的认同,才能形成身份的归属,河南籍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也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形式。另外,非河南籍大学生受到区域文化“先入为主”及中原文化“刻板印象”的影响,表现出对于中原文化相对较低的认同水平。同时,文化传播的作用,使得交流沟通相对便利的临近河南省地区的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总体高于远离河南省的地区的大学生。本研究中,一本、二本类高校中非河南籍学生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类别院校,这是造成一本、二本类高校大学生对于中原文化的认同感低于其他类别院校的主要原因。

同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知识水平整体提升的同时,他们接触、体验中原文化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个体在某一文化环境中长期生活,体会其文化内涵,受到其文化氛围的熏陶,会增进对某一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提升其对此文化的认同感。

(三)知识结构对中原文化认同感的影响分析

结合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对中原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要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表现出对中原文化更浓厚的兴趣,更注重了解中原文化相关内容。这主要是因为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大学之前接触了大量的文史哲知识,对中原文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大学期间,其接触的课程又直接或间接地增进了对中原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对中原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个体会逐渐形成对中原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责任感等情感。在情感的影响下,个体会对中原文化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在行为上有所表现,而行为上的强化又会增进其对中原文化的认知、情感。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对中原文化认同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是人文社科类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较高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中原文化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的提升。一方面,在学生可用来学习的中原文化资源匮乏,已有资源过于分散且缺乏吸引力,且接触中原文化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对于中原文化的内容、价值及重要性缺乏认识,大学生不主动了解中原文化。

参考文献

1 答会明,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前瞻[J],社会心理学,2011(3)

2 王彦武,谈中原文化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2001(7),170-171

3 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2006(2)

4 谢松明,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缺失与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