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宣城市出口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宣城市出口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该文阐述了宣城市出口产业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出口茶;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01-03

宣城市是安徽省茶叶传统主产区。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27 055hm2、位居全省第4位,干毛茶产量33 912t、位居全省第1位。宣城市既是安徽省内销名优绿茶主产区,也是安徽省外销大宗出口绿茶眉茶、珠茶的重点产区,2015年茶叶出口量13 500t,出口额3 350万美元,位居全省第2位。宣城市虽是茶叶种植、加工、出口大市,但出口产品主要是中低档次;附加值不高;利润空间小,出口茶产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下滑、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茶产业亟待调整、转型、提升。

1 宣城市出口茶产业现状

1.1 产业链条完整,基地规模大 宣城市出口茶从茶叶种植、机械采茶、初加工、精加工到出口,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出口茶基地分布在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县丘陵茶区。覆盖茶园面积8 000多hm2,茶树品种主要是有性系群体种,已全面实行机械采茶。

1.2 加工体系较为完备 宣城市出口茶加工包括初加工和精加工,有近250个初加工厂,40多个精加工厂。初加工也称初制,产品主要是炒青绿茶毛茶,年产26 000t左右,为出口茶的加工提供毛茶原料。精加工也称精制,分为全精制、半精制,产品为精制茶,分为成品、中间产品。全精制的成品只有眉茶,直接供出口。半精制的中间产品中,主要是眉茶中间产品,约占80%以上,其他为珠茶中间产品,均供货给上游全精制或出口企业。

1.3 出口产品单一,当前都是眉茶 宣城市出口茶中80%左右通过出口,20%左右自营出口。

1.4 出口、加工产品主要为中、低档次,出口均价低,附加值不高 宣城市出口茶出口价格一般1.3~2.8美元/kg,其中80%左右为中、低档次产品。我市机采大宗绿毛茶、精制茶、出口茶在全国同类茶叶中质量和价格均处于中下游水平。

1.5 出口国主要分布在西北非、中亚、中东等中低端市场 主要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如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尼日、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出口行情随着这些地区社会、经济情况变化而有所波动。

1.6 出口量、出口额、精加工量、精加工产值增长平稳 2010―2015年,我市大宗出口绿茶出口量从12 000t增长到13 500t,增长12.5%;出口额从1 800万美元增长到3 350万美元,增长86.11%;精加工量从23 000t增长到32 000t,增长39.13%;精加工产值从2.42亿元增长到3.96亿元,增长63.64%。

1.7 加工、出口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从事出口茶加工、出口的规模企业主要有安徽红新制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安徽绿魁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及宣城市云雾山精制茶厂、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等5家。前3家为省级茶叶龙头企业,分布在郎溪县毕桥镇、十字镇;后2家为市级茶叶龙头企业,分布在宣州区杨柳镇。前4家开展眉茶精加工、供货、出口;产品主要为中、低档次,高档次比例仅占20%左右;毛茶原料主要来源于本地,部分来源于外省、外市调入;主要通过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和浙江等外省茶叶外贸企业出口;自营出口比例小,仅占20%左右,其中安徽宏云制茶有限公司2015年自营出口金额达720万美元。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开展珠茶精加工、供货;未办理出口权;产品为珠茶中间产品,主要为中、低档次,供货浙江、湖南、湖北出口茶精加工、出口企业;毛茶原料来源于本地。全市5个加工、出口规模企业精制茶年加工能力已达42 000t以上。

2 出口茶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区域发展不平衡 郎溪县茶出口和精加工企业现有3家,均为省级龙头企业。宣州区2015年茶园面积已达5 277hm2;干毛茶产量已达17 040t,但仅有1家眉茶精加工、出口企业和1家珠茶精加工企业,均为市级龙头企业。广德县没有市级以上茶出口、精加工企业。

2.2 缺乏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 宣城市出口茶缺乏有效使用的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基本采用贴牌的方式为国外公司、省内外出口茶外贸公司代加工。出口茶的市场份额被外商、外贸公司控制,缺乏甚至丧失市场主动权和话语权,大部分出口利润和出口退税、奖励补贴被外贸公司拿走,导致宣城市出口茶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经济效益不高。

2.3 市场开拓动力不足,缺乏出口茶外贸人才 宣城市出口茶加工企业中,少数企业虽已初具规模,但管理素质仍普遍较差,企业经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目标,缺乏企业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出口企业缺乏或没有出口营销人员,缺少自己稳定的客户,不能主动地开拓国际市场,不能掌握茶叶出口市场的主动权,主要依靠出口茶外贸公司提供的出口业务,为省内外外贸公司供货,受制于人。

2.4 缺少行业自律 宣城市出口茶产业链的基本形式是精制茶厂从省内外、市内外收购毛茶原料,进行精加工后卖给出口茶厂,出口茶厂根据外商、外贸公司要求拼配、包装后出口。宣城市4家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规模企业兼有精加工和出口,其中宏云公司主要毛茶原料、红新公司部分毛茶原料均来源于外省、外市调入。市场份额有限,使得订单紧俏,低价竞销,为保利润而牺牲质量。质量下降导致价格下跌,低价又可能导致质量下降。

2.5 加工设备简陋,环境卫生条件差 宣城市大多数初制厂、精加工厂厂房简陋,设备简单,厂房内供电线路、供能管道、作业区间混乱,灰尘多,光线暗,厂区环境条件差,卫生管理落后,有的厂区没有与周边生活区隔离,收购鲜叶及加工过程茶叶落地较为普遍,茶叶原料中的非茶夹杂物、微生物超标等质量、卫生问题控制难度较大。

2.6 一些初制厂粗制滥造 有些初制厂收购机采鲜叶时对质量把关不严,鲜叶原料太老,甚至未清除非茶植物;有些初制厂为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加工过程中利用太阳光照露天晒茶,造成毛茶香气差,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少数初制厂在加工过程中间或有添加白糖、米粉等非茶物质行为。

3 发展思路和目标

3.1 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标准化精制厂建设和初制厂清洁化改造为重点,加快良种茶园、标准茶园建设,加快推进出口茶产业全程机械化,积极承接出口茶产业转移,不断拓展营销网络,扩大自营出口能力。

3.2 主要目标 通过努力,从2016年至2020年,支持宣州区建成1座大型标准化眉茶精制厂、1座标准化珠茶精制厂;出口茶精加工量、精加工产值每年分别递增5%和10%左右,分别达到40 800t、6.38亿元;出口量、出口额每年分别递增10%和15%左右,分别达到21 700t、6 738万美元;自营出口比重提高到30%;珠茶出口量达到3 000t左右。

4 推进宣城市出口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支持出口茶产业发展 宣城市过去长期以来对出口茶产业重视不够,任其自由发展。相关县、区政府及部门应彻底转变过去这种短视行为,提高认识,制定支持政策,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出口茶产业发展。相关县、乡政府及部门应落实支持措施,积极帮助出口茶企业解决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所需土地问题;对自营出口量大、创汇较多的企业进行奖励;对出口和精加工规模企业的银行贷款、企业税负、检测费用等可给予费用补贴和费率优惠。

4.2 调整出口茶产业布局,支持宣州区建设大型标准化眉茶精制厂 宣州区出口茶基地面积大,毛茶原料资源丰富,加工厂房、设备简陋,出口茶精加工和出口规模小。建议依托宣城市云雾山精制茶厂发展眉茶精加工和出口,争取、安排项目支持该厂标准化眉茶精制厂建设,扩大宣州区眉茶精加工和出口规模。

4.3 调整出口茶产品结构,支持宣州区建设标准化珠茶精制厂,拓展珠茶精加工、出口 宣城市出口茶a品现只有眉茶,尚无珠茶。但我国大宗出口绿茶中珠茶比例较大,传统珠茶出口大省浙江已面临珠茶原料基地日益缩小,而我市每年已有近万t珠茶毛茶销往浙江。为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承接珠茶产业转移,拓展我市茶叶出口,建议依托宣城市三新制茶有限公司发展珠茶精加工和出口,争取、安排项目支持该公司标准化珠茶精制厂建设,开拓珠茶出口业务。

4.4 改进加工工艺 要根据不同季节鲜叶特点和产品质量要求,提高机采鲜叶标准,保证鲜叶嫩度、质量。茶叶初制干üば蛞坚持使用烘干机、炒干机,淘汰使用晒场。茶叶初制过程中要剔除非茶夹杂物,严禁掺加白糖、米粉等任何非茶添加物。

4.5 支持出口茶外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快速提高自营出口比重 有关部门应加强出口茶企业的市场开拓和人才的培养,支持出口茶营销网络建设,引导企业抓住国际性的产品展销会、洽谈会、订货会的机会,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使企业能及时、直接面向国内外市场。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对出口、加工企业进行针对性地集中培训,以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培养其增强出口营销、开拓国际市场的先进理念,引导和支持企业引进、培养、用好管理人才和出口营销人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出口竞争优势。

4.6 加强部门协作,提高对出口茶产业的监管水平 宣城市出口茶产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对出口茶产业的监管,农业、质监、卫生、市场管理、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等部门需协同配合,合力推进。农业部门要指导出口企业重视、加强在当地的原料种植备案基地的建设和生产,指导出口茶产区初制厂清洁化改造,规范茶园农药安全使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推广采茶、耕作、植保等机械化生产。质监部门要重视出口茶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切实加大对外市、外省等外来原料的监管力度,督促出口茶加工、出口企业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履行质量责任业务,严把原料进货、加工过程、出厂检验关。市场管理部门要抓好出口茶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流通过程质量可追溯。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出口茶加工企业的卫生监管,改变加工场所脏乱差的落后面貌,优化环境卫生,保证出口茶的卫生质量。

4.7 加大投入,支持出口茶基地建设 扶持本地出口茶原料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在本地建设原料种植基地,统一、规范茶园管理和初加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质量追溯。有关部门要安排项目和资金,支持出口茶基地加快衰老低产茶园改造,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加快建设标准茶园,完善茶园道路、沟渠、绿化等基础设施,方便作业和运输,优化产地环境;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完善的茶园农事活动档案记录及茶园投入品登记制度;推行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购置安装使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和生物农药;推动茶叶初制厂清洁化改造,开展标准化初制茶厂建设,更新配套加工设备。出口茶生产基地要创新茶企、茶农合作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茶叶种植与加工分离,规范鲜叶交易;推行茶园流转,实现茶园规模经营。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