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借酒浇愁愁更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酒浇愁愁更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酒文化的国家。酒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酒类饮料的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下面就向各位读者介绍一下饮酒与健康的问题。

酒精的摄入和吸收

饮酒是酒精进入我们体内的主要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酒精也可以经过皮肤吸收。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有人听信某些“游医”之说。用大量的酒糟来浸泡、坐浴治疗腰椎病。结果病没治好,却造成了酒精中毒,甚至危及到生命。但是,饮酒仍然是摄入酒精的最重要的途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酒精在人体内的“旅程”吧。

酒被喝下去以后,第一站首先来到胃,不少人都认为酒精是在胃里被吸收的,其实不然。酒精吸收主要是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在胃和十二指肠之间有一道阀门,称为“幽门”。幽门通常是有节律地开放和关闭的。所以酒精通过幽门的速度就成了影响其吸收的最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空腹饮酒容易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空腹时,液体状态的酒很快可以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自然就醉得快。而如果在饮酒之前或饮酒时吃些鱼、肉等高蛋白食物,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酒和这些食物混合在一起。也不容易通过幽门,也就不容易醉。但这样做也并不很科学,因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但会损害胃肠道和肝脏的功能。也比较容易导致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

红酒掺雪碧――危险的时尚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喝红酒时加入雪碧。应当承认。这种喝法口感确实不错。类似的喝法还有威士忌加苏打等。不过,雪碧等含碳酸的饮料和苏打水一样,会释放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促进酒精的吸收,使您醉得更快。

酒量是练出来的吗?

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免不了有很多应酬,酒自然是少不了的。不少朋友苦于自己的酒量不尽如人意,甚至不惜“闭门苦练”。可是,酒量真的可以练出来吗?

所谓酒量,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身体代谢酒精的能力。这个能力主要取决于肝脏乙醛脱氢酶的多少。这种酶的数量主要取决于遗传。而不大可能是“练”出来的。比如,有些人天生对酒精过敏。就是因为他们的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喝下去的酒精不能够代谢。这样的人无论怎么苦练。也是练不出酒量的。

除了肝脏乙醛脱氢酶的数量以外,是不是容易醉还取决于饮酒的速度。如果您喜欢“鲸吞豪饮”,饮酒的速度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恐怕很快就要醉倒。这就好比是在工厂的生产线上,上游输送原料的速度超过了下游加工的速度。结果必然导致原料的积压。如果您慢慢地喝,“细水长流”的话,酒精摄入速度低于肝脏代谢速度。那么相对就不容易醉了。

酒可以御寒吗?

很多生活在北方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寒冷的冬日里。喝上几杯热酒暖和暖和冻僵的身子,当血液带着温暖流遍全身时,感到一种惬意。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冬天在暖和的屋子里面这样喝酒倒没什么大碍,可要是置身在寒冷的环境中,这样喝酒那就危险了。

这是因为酒不仅不能取暖,而且还会加快人体热量的散失。酒精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尤其是体表的毛细血管。当血管扩张时,流过体表的血液就会增多。这样就不断地把血液携带的热量通过体表散发,虽然身上觉得暖和。甚至还会出汗。可实际上体内的热量却在不断散失。这个过程医学上称为酒精的“假发热”。在寒冷的环境中,要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内的热量,这时如果大量饮酒使热量散失。其结果非常危险。

很早以前英国人就很了解酒的散热作用。所以夏天在大太阳底下出门时,都会随身带着扁酒壶,时不时喝上一点,以维持衣冠楚楚的绅士风度。如果人长期大量饮酒的话,体表特别是面部的毛细血管反复扩张,最后就会失去弹性。造成永久性的舒张。皮下会聚积更多的血液,这就是为什么酒鬼大多都是红脸膛、酒糟鼻子的原因。

酒精是兴奋剂还是抑制剂

可能有不少朋友都认为酒是兴奋剂――武松要是没喝那么多酒。能三拳两脚打死猛虎吗?可是事实正相反,酒精是一种典型的中枢神经抑制剂。

研究发现。大脑的功能分为很多层,也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大脑的最高“司令官”叫做“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俗称“警觉系统”。在警觉系统这位最高层领导以下。按照由高到低的等级,依次是负责思考和学习的大脑皮层、负责运动和肌肉调节的小脑、负责知觉的中枢以及最下级的负责呼吸和心跳的中枢。但是,当上级功能不够强、管不住下级时。下级就会造反。酒精作为一种中枢抑制剂,它作用的方向是由上至下的。也就是说,从警觉系统开始一层一层向下抑制,其深度取决于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

当只喝少量酒。酒精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0.05%时,警觉系统开始受到抑制,这时人在精神上放松下来,警惕性降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驾车比较容易出事,这就是为什么不能酒后驾驶的原因。同时,由于警觉系统这位最高级指挥官被抑制了,群龙无首,下面的大脑皮层就开始蠢蠢欲动了,思维表现出一种脱抑制性兴奋。这时候突出的表现是言语散漫、话多、浮夸,平时不敢说的话,不愿意说的话统统涌出来啦。“酒后吐真言”就是这个阶段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因为缺少了警觉系统的管理,情绪上开始出现爆发性宣泄,有些人会出现大哭大笑。

此时有些人仍觉得不能尽兴,于是继续喝下去。当酒精在血液里面的浓度达到0.1%的时候,先前得到解放的大脑皮层也被抑制了,表现为饮酒后,开始话挺多,越喝话越少。同时由于大脑皮层也被抑制,小脑开始跃跃欲试了。这个时候人的行为举止变得轻浮、草率,有的还带有攻击性和挑衅性。酒后的寻衅滋事往往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继续饮酒使血液里面的酒精浓度达到0.2%时,小脑也开始受抑制了,运动和肌肉调节功能受到影响。这时人的脚下就好像踩了棉花一样。出现醉汉特有的歪歪扭扭的步态。如果酒精浓度达到0.3%。全身肌肉过于松弛,人往往就站不起来了,开始还在桌子边喝呢,一会儿找不见人了――溜桌了。

有些人都喝到桌子底下了。还没喝够。继续饮酒会使血液里的酒精浓度达到0.4%。于是控制知觉的中枢就会被抑制,人就醉得睡过去了。按照常理。如果喝到失去知觉睡着了,饮酒过程应该就结束了。但是有少数人,尤其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短时间内灌下了大量的酒,使血液中酒精浓度急剧上升,于是使酒精干扰到了维持生命的基本中枢。使呼吸和心跳受到了抑制。酒精浓度一旦达到0.5%~0.6%,就会出现生命危险了。

借酒浇愁愁更愁

有不少人在不开心的时候习惯去喝上几杯,喝酒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绪,这就是常说的“借酒浇愁”了。不过。这可不能算是个好主意。

5-羟色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分泌减少时人就会产生抑郁情绪。分泌增多则可以改善心情。酒精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使大脑中的5-羟色胺分泌增加,所以郁闷的时候饮酒确实会有暂时改善情绪的作用。但是酒后的5-羟色胺分泌增加实际上是一种透支。如同在刷信用卡,喝完酒以后几个小时人体大量释放5-羟色胺,透支了之后几天的用量。当时情绪是好了,剩下的几天该怎么办呢?于是很多人只能继续饮酒,酒瘾往往就是这样形成的。长此以往。5-羟色胺总是透支性分泌,最后的结果就是耗竭――“信用卡”被刷爆了。所以长期大量饮酒的人会持续存在抑郁情绪。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酒是个好东西,有人说酒是慢性。其实,酒本身并没有好坏,好和坏要取决于怎样使用它,您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