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采访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除了具备一定的采访基本功外,还应该注意电视新闻特有的采访技巧。有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和写作的关系时认为,七分采,三分写,或者八分采,二分写,因为没有采访,就没有写作的“原料”,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因此,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

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质量的优劣,而所有的新闻采访要靠人与人的沟通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提问技巧和风格成为关键。

一、提问在新闻采访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它在整个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刊播等过程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和决定性的。采访活动中,报道思想的明确,活动目的的确立,新闻线索的获取,采访准备的完成及访问条件的创造等,只是处于采访活动的初始阶段。采访活动的实质性阶段在采访活动的中、后期,活动中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和技巧、技能,就成了主观意志执行的必要因素和行为方式,提问在其中扮演中心角色,实质上,提问是运用谈话的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理的一种方法。

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在日常的电视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提问的记者:“请您向我们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好吗?”“请您谈谈今后的一些打算。”这样的问题海阔天空,离题万里,由于所问不明确,模棱两可,必定答非所问。有时记者明明提了许多问题,双方谈得很投机,也很高兴,但拿回家一整理,却发现没有什么可取的实质性材料。

二、惯用的提问方式

怎样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使对方能谈出有价值、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来。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民生新闻记者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开门见山。这种形式一般适合于两类采访对象,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外事人员等。前者因为熟悉,情感交流早已建立,过于客套、寒暄反而显得见外;后者则有相当的社交经验和社会经历,顺应性比较强,容易领会记者的意图。既然是开门见山,提问的难度一般不大,只要注意提问切题、到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一来,提问的效果往往会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这就需要记者在事先准备采访提纲时要周密、具体,另外谈话时还要有意识地按步骤引导和深入挖掘。例如在一次采访市住建局局长关于“出门即上班”的理念时,他只列出了这个理念的一大堆好处,并认真地谈了它的深远意义,记者问:“这一理念到底能贯彻多久,是否会逐渐销声匿迹呢?”他回答说:“他要坚持不定期地到城建方面进行检查,要让它长期坚持下去。不能讲形式、走过场。最重要的是讲求实效。”由于记者注意引导与挖掘,这次采访比较成功。

2、启发引导。一些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话筒不免有些紧张,有时对记者的提问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我就多次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平日里滔滔不绝,而一旦接受记者采访、面对摄像机镜头时,就变得吞吞吐吐。这个时候,记者千万不能着急,更不要误判,以为采访对象不配合、不合作,而应该摆出一个内紧外松的态势,即思想、心理活动仍积极进行,外部神态自然轻松,然后发挥“磨功”,与采访对象“闲泡”,力争做到他紧张你轻松、他冷淡你热情,他言者无意你听者有心,抓住机会,一举突破。

3、正面激问。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变为“我要谈”,从而打开采访通道。这种形式常见于谦虚不想谈、有顾虑怕谈或自恃地位高而不屑谈等采访对象。在今年寒假学生返校过程中,长途客车司乘人员因受经济利益影响,私自调整线路多收车费,虽然花费的时间少了一点,却让乘客对此特别不满。记者接到线索赶去进行采访,当记者就有关问题询问主管部门时,负责人先是否认事情的严重性,后来又说线路调整和多收车费的种种益处。记者随即使出杀手锏,指出:“线路调整让顾客节约了行程时间,这本没有错,但这即让乘客多掏了车费,还给原本良好的客运市场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如果您拒绝对此作出解释,新闻媒体也只能将出现的问题客观报道出去,您一定不会忽视它的影响吧。”这样一来,这位负责人只好承认了工作中的一些漏洞和失误,并表示一定采取补救措施。

三、提问的注意事项

1、要做好准备。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了解和沟通工作,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做好准备。必要时,把采访提纲交给采访对象。

2、要简洁通俗。记者对每个要提问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宜短勿长,宜通俗勿艰涩。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不当,采访对象难以理解,容易前记后忘,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对记者说:“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再重复一遍”,“我没听明白,你是问……”

3、要把握主线。一般的采访目的性很强,由于时间和环境的限制,采访者和采访对象之间不可能像拍摄纪录片和写人物通讯那样可以长时间地共同生活、工作,所以要抓住关键问题,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切勿跑题。当然这并不是说不鼓励触类旁通,关键是掌握好分寸。

4、要“口”“眼”并用。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就要注重非语言的交流。两位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除了基本水平以外,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去采访,当然,用眼睛采访是配合用“口”提问的,不然,如果只用眼睛就能窥探到采访对象的全部,采访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口”、“眼”并用意在强调观察得深、观察得细,力求生动、逼真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有统计资料显示:记者采写的稿件,80%以上的素材是经由提问而获得的,尤其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所以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取得最佳效果。也就是说,电视记者只有在思维上保持新闻的敏感度,工作中掌握真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是电视屏幕上,涌现出更多更有深度和活力的电视新闻节目。(山西省运城市广播电视台;山西;运城;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