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准提问 促读中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凡卡》一课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在19世纪后期的旧俄时代,凡卡由农村来到城市的一鞋铺当学徒,受尽了种种折磨,过着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遭遇,信中流露出凡卡对乡下生活的渴望和向往。文章通过主人公叙述信的内容和插叙凡卡的回忆,讲述了凡卡的悲惨学徒生活,表现他极度痛苦的心情,反映出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在本课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总感觉教学效果和预期有一定差距。曾尝试依据对教学过程的回忆,思考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但遇到了瓶颈,怎样也想不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于是,我认真观看了教学视频,并对自己和学生的每一句话做了实录。随着对课堂实录的深入分析,我渐渐明晰了教学的突出问题,并找到了改进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一、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简况
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合作学习和朗读,对比体会凡卡记忆中乡下幸福的生活与现实遭遇的悲惨境遇,了解沙皇统治下,破产农民流入城市谋生,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初定的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体会本文对比、反衬的作用。
根据教学重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整体回顾课文,提出质疑;(2)阅读凡卡学徒生活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3)阅读凡卡对乡下生活的回忆,感受凡卡眼中乡下生活的快乐,并在分析乡下生活真正的状况后,深切体会凡卡的悲惨遭遇;(4)体会对比的作用,总结对比和插叙的写法。
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时,我选取了两个重点段作为突破口:一个是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述说学徒生活的痛苦经历(第八自然段),一段是信的结尾。试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凡卡信里的内容,了解凡卡当时所处的境遇。然后,对比凡卡记忆中的乡下生活,体会他当学徒的苦难遭遇比在乡下生活还要不幸。最后通过朗读第十自然段,展现学生对前文的理解,表现凡卡想尽办法说服爷爷把他带回乡下的急切心情,并从孩子的话语中感受凡卡的懂事、善良、纯真,从而在学生内心产生对凡卡这个孩子更深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憎恨。
二、对教学视频的量化分析
首先,我根据教学实录对课堂上的师生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总的说来,教师活动时间少于学生活动时间,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从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来看,旨在解决本课重难点的第二、三环节教学时间安排有些不足,教学环节安排的主次分配不是很恰当。这有可能是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
然后,我将课堂实录文档中的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分别用红、蓝两种颜色来表示(教师活动用蓝色表示,学生活动用红色表示)。标注后我发现,蓝色的字明显比红色的字多很多。从颜色的巨大反差中不难看出,虽然教师活动时间少于学生活动时间,但是教师说的话却比学生说的多。也就是说,教师“牵引”的痕迹比较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教学过程细节的深入分析
通过对教学过程细节的分析和思考,我发现,本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提问和教学要求的目标指向不够明确,使得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时难以达到教师预期要求,而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不得不说更多的话来对之前的提问或要求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下面是对几个教学片段深入分析后形成的一些反思。
1.课堂提问和学习要求要有一定的连续性
在上例中,教师意图让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所画的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再谈谈感受。目的是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遭遇。
仔细分析,我发现此环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设计存在问题,缺少将一个重点问题贯穿全过程的意识。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从哪些词句看出凡卡受的苦?说说自己的感受”,而对学生提出的回答要求却是“读到( )时,感到了( )”。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急于规范学生表达,给出了填空题,看似是在降低交流的难度,实际上对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造成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表达交流的内容缺乏连续性和层递性。这样的提问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朗读、思考和内化的时间,不仅对学生没有帮助,反而给他们的思考造成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因此,教学过程基本是在师生一问一答和教师不断追问中进行。原来,这就是造成教师语言过多的原因之一。
2.围绕课文主旨设计课堂提问
在课堂实录2中,教学设计的初衷是使学生深刻感受凡卡学徒生活的不幸,从而更好地理解凡卡这个人物的命运。但从提问的引导和反馈过程来看,学生的注意力更多投入到老板身上,变成体会老板的冷酷。学生虽然体会到老板对凡卡的冷酷、自私,却拉远了与凡卡的距离,偏离了课文的主旨,对体会文章对比和反衬的表达方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现在想来,学生和文章主人公凡卡年龄相仿,比较容易心灵相通,只有抓住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内容进行文本的朗读与对话,才是解决问题最佳的突破口。在这里,或许可以这样问:“凡卡的学徒生活在你看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3.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朗读要求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问题“同学们准备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段话?”最恰当的回答就如课堂实际一样,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论“……的语气”。其结果必然是学生说得多,读得少,难以深入课文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对文章主旨的体会和感悟也就难以深入了。如果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悟去朗读课文,应当是在提问后,对学生的朗读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先将“怎样的语气”批注在课文相应位置,然后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练练朗读,之后进行全班的展示和交流。
四、教学反思的收获
通过这一次对课堂教学视频的分析和反思,我更加明白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可不是在课堂中简简单单安排了读书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教材文本不同的特点,选取不同的重点段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或是理解性的,或是评价性的,或是鉴赏性的,或是创造性的。通过指向明确的提问和朗读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有目的地朗读,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经历了这样一次教学反思后,我准备在以后分析教材时多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落实在哪儿?要求学生重点朗读的段落可不可以帮助他们感受到这个重难点?课堂提问、学习提示、教学反馈之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在课堂提问方面,今后自己设计问题前,首先要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也就是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想怎么干。目的明确了,提问才会有针对性;问题精准,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引向重点学习内容,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学习。
此次教学反思让我尝到了对教学视频进行自我分析的“甜头”。对教学过程的量化统计和细节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明晰教学实践的问题所在,为今后的课堂改进提供事实依据。这种方法可以在今后的教学研究继续运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五里坨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