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 努力打造精准扶贫“花垣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准施策 精准发力 努力打造精准扶贫“花垣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2013年11月视察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以来,我们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指示要求,以十八洞村为试点,探索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精准改善民居环境、精准提供公共服务、精准创新扶贫机制“五个精准”经验,并在全县复制推广,精准扶贫花垣模式受到上级领导和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推介。2014年,全年减贫13998人,农民人均收入达5509元,同比增长12.4%。

示范带动,抓好“一个试点”

以十八洞村试点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探索出了“五个精准”经验。

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完善“三榜三审九个不评”程序,全村精准识别贫困对象136户542人。

精准发展支柱产业。立足长远,规划并启动特色乡村游;瞄准中期,在县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精品猕猴桃基地;抓牢短期,巩固发展烟叶、稻田养鱼等特色种养业,发展苗绣加工和劳务经济。

精准改善民居环境。在“三通”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五改”相结合,家家用上了放心电,户户通上了自来水,青石板路通到农户大门口。

精准提供公共服务。完成村小学、村卫生室改建并完善相关设施,全村新农合和新农保参保率达100%,144名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贫困学生实现应助尽助。

精准创新扶贫机制。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评定”,每季度公开评选星级农户,激励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建立了苗绣等7个专业合作社,探索出“跳出十八洞发展十八洞产业”等产业扶贫新路子。2015年4月,十八洞村获评全省文明村。

精准施策,把握“三个环节”

把握好“要扶谁”“谁来扶”“怎么扶”这三个环节,是搞好精准扶贫的重点。

在“要扶谁”的问题上,重视群众参与监督。借鉴十八洞村经验,群众全程参与识别过程监督,杜绝优亲厚友等现象。去年9月,在全省率先精准识别出贫困对象18773户,74682人。加快构建“花垣县精准扶贫信息平台”,对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并录入系统,做到动态实时管理监控,并通过对平台大数据分析,实现扶贫资源更加有效的精准配置。

在“谁来扶”的问题上,重视帮扶力量整合。在全省率先设立乡镇扶贫开发办并配备2名专职干部。采取“领导联乡、单位包村、干部驻村、一定三年”的模式,对全县162个贫困村实行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全县干部与现有60684名贫困对象结成帮联对子。所有工作队员每个月驻村达到20天以上,并落实“三同”和“三个一次”,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工作”,“帮扶单位分管领导每个月到驻点村开展一次检查,主要领导每两个月到驻点村开展一次调研,所有的干部职工每个季度到驻点村开展一次活动”。同时,把驻村帮扶纳入帮扶单位领导班子、干部绩效考核之中,作为“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的驻村干部优先提拔重用;对工作责任不落实、工作无起色的,坚决依纪依规予以问责。

在“怎么扶”的问题上,重视机制完善创新。按照总书记指示精神,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编制和完善县乡村三级产业扶贫规划,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宜商则商,大力发展农村脱贫产业。加快建设总投资50.7亿元,规划面积68.5平方公里,含“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的现代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已完成投资8亿元,23家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落户园区,带动2万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形成种植烟叶、商品蔬菜、茶叶、油茶、水果和养殖湘西黄牛、鲟鱼、乳鸽、大鲵、竹鼠等特色种养热潮。

破解瓶颈,解决“三个难题”

解决好“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是让群众真正脱贫的关键。针对“缺资金”问题。2013年11月以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5亿元,实现扶贫资金使用向“握指成拳”转变。积极发展村级“互助金”等融资,推进5万元以下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扶贫贷款发放。推进股份合作帮扶、委托帮扶,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帮扶资金等入股或委托龙头企业,每年获取股权分红或委托合同约定利润,2352户9444名贫困人口受益。针对“缺技术”问题。开展“车间授业、田间办班” 等精准培训,使群众不出村、不离户即可对接市场需求获得实用技能培训,2014年以来完成劳动技能培训4.8万人次,参训务工人员就业率达97%。

针对“缺市场”问题,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兴办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方式,促进农民经营组织化、社会化、专业化,不断扩大“订单农业”覆盖面,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全县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到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45家,带动普通农户近4万户。

创新理念,做到“三个结合”

创新理念,跳出农村抓扶贫,跳出农业兴产业,不断拓宽精准扶贫路径。

与加强民生保障紧密结合。整合各类资金投入民生领域,2014年,全县民生财政支出达12.5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5.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低保做到应保尽保,新农合参合率达99.8%。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全县157所农村学校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2.2万余人。全县99.7%的村通水泥路,90%的村完成农网改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注重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发展,以工业反哺农业,引导、鼓励矿山业主“跳出矿业,发展农业”,进行“二次创业”,全县工商企业转型从事农业产业开发的企业达100多家,涌现出德农牧业、苗汉子、五龙公司等一批农业开发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

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加快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边城、吉卫等中心乡镇为依托的新型城镇体系,促进县城、集镇就业生活的农民有序实现市民化,承载农业人口转移。2014年,全县新增城镇人口0.6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37.37%,使市民化的农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