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每临春分更思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每临春分更思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十二年来,每临春分时节,我就会心里作痛。室外已是春花烂漫,我则兀自黯然神伤。

花开花落、春华秋实,世间有多少令人感慨的变化。

我是春分后十天出生的。据说当时母亲有点难产,1952年的春分时节,应是我开始折磨母亲的时候。

在培养我52年后,2004年3月20日春分,母亲因多种老年病并发,在医院救治无望,一再要求送她回家。无奈,我和哥哥作出痛苦的决定,将垂危的母亲送回了浦口区老家。四天后,母亲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去世时84岁。前来送别的亲友和村邻们一边感叹着我母亲的一生,一边劝我们节哀,说让老母亲好走。可是,我们姐弟四人却都不能释怀。在治丧的三天里,只要那哀婉的唢呐声一响(农村治丧风俗),我那已60多岁的老姐,就用当地农村的吊丧调和她干哑的声音回环反复,一咏三叹地泣诉着母亲一生的种种磨难和艰辛……

母亲192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中,10来岁时父母就因病先后去世。那时,她上面只有一个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妹。

母亲20岁嫁到我张家,生活渐渐好转,但到1953年,先是我父亲不幸因病去世,瘦小的母亲要独力抚养四个年幼的儿女,当时我大姐13岁、二姐8岁、哥哥6岁、我才1岁多。接着不到半年,母亲疼鄣拿妹靡惨虿∪ナ溃妹夫又疾病缠身,母亲的心头又要牵挂妹妹留下的两个年幼的孩子,为他们每人每年做一双鞋,接来吃几顿饭、嘘寒问暖、操心生计。

父亲去世时,农村还是互助组时代,母亲为了少拖累乡邻,学会了农活中主要由男子汉担当的耕田、耙地、育秧、烧炭等技术活,成了当地妇女劳动能手。母亲堆的柴垛一年下来不漏雨不烂草,被村邻们羡慕不已。母亲打的草窝鞋柔软暖和,不仅我们爱穿,还能拿到集镇上卖出好价钱。

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村上时不时有人说断粮了,而我家从未断过粮。我家每天每顿只用一两把米,三餐都以杂粮、瓜菜为主,经常还要搭吃糠麸和野菜。每到春天,山野中的槐花似雪,母亲就让我们一篮一篮地采撸回来,煮过晒干,储存食用。

母亲每天披星戴月地劳作,她常常凌晨起床挑一担柴禾步行十来里到集镇上卖掉,然后赶回上生产队的早工。冬天,她晚上下工回来,如看到月光好,还常会下河捞猪草。她不会水,就用一根长绳系在腰上,让我在岸上拉着,她在河里一滑脚,就喊我拼命往岸边拉。只有在大雨滂沱时,她才会在家里缝缝补补,搓麻绳、打草鞋。

就这样,在我儿时,虽然家里很穷,但一直没有长时饿着、冻着;我们姐弟,没欠过一次学费。只是,我上小学时没有买过一支带橡皮的铅笔。上课时,我会格外专心,做作业,我会非常细心……

在我半大的时候,我母亲多次说过,哪家的竹竿不能给我晒衣裳?我不改嫁,就是为了让你们兄弟不受委屈。

记得小时候,为了让我在同龄的孩子面前不自卑,每到春节,同村的孩子只能领到几角压岁钱,母亲给我却是整张的一块钱,当我面装在我背带裤的肚袋里,并缝好口,让我神气一个年节。当然在节后,母亲就要给我洗裤子,拆开肚袋拿出这一块钱,给我做学费。

母亲没有上过学,但她成年时,已能至少认得十几个字,会心算加减乘除。她一生不断自勉:不识字,要识事。

尽管生活的担子沉重不堪,但母亲却较劲地要我们姐弟上学。除了我大姐在父亲去世时,从小学二年级缀学,后面的二姐读完两年农中,哥哥中师毕业。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父母双全的男孩子很少上高中、女孩子罕有上初中。对母亲的做法,村邻们都不理解。我在上学的途中,有时遇到乡邻同行,他们会问问我的学习情况,都会感叹说:你妈心气高,你这么大的孩子如回来放一头牛,顶半个劳动力呢。(当时农村生产队,负责养一头牛,按半个劳动力记工分。)

1966年夏秋,受影响,学校停课了,我读完初二回乡务农。1968年,中学复课,母亲听到消息,赶着我回校读完初中、高中。

母亲坚持要我们上学,并没有过高的企求,只是要求我们要用心读书。后来母亲看到我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又告诫我,让你多读书,是要你多长见识,可你不能茶饭不思,这不读成呆子吗?每次学校发成绩报告书,我都会拿给母亲看。尽管我小学和中学功课都是高分,可是母亲知道后,只是眯着眼睛笑笑,然后,就要我把操行等级念给她听,我告诉她是“甲”,她都要看一下。她说“甲”字有个尾巴,一看就知道。我也心知,母亲认得的那十多个字,都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符号,其中有她儿子的操行品德。

母亲对我们从小的要求是:做人一定要诚实、勤劳。

小时候,我家有个后院,院里有十几棵桃树。母亲在桃子熟时,要摘去卖,那时会留几个差的给我们吃。记得1958年,桃子熟时,我嘴馋,就悄悄搬个板凳,站在上面就着桃树在两个大桃子上咬了一口。后来,母亲发现了问我,我说是虫子咬的吧?母亲喝道:扯谎!桃子上都有你的牙印呢!等我稍长,母亲就特别关注我的行为、习惯、爱好,要求我们守规矩,如吃饭不咂嘴、坐着不翘腿、穿衣不露脐、见人先请教(尊呼)、听人说话不打叉;我长半大时,母亲要我做事不拖拉、路上遇到挑担的要让旁边、见人拉车要推一把等等;我成小青年时,母亲时常督促我,要做人正派、讲信用、不骄傲、不可眼眶高、不要嫌贫爱富。

时,我回乡务农那两年,因是读书人,同村姑娘们有事无事总喜欢找我搭话,母亲看到很不高兴,回到家中就会责怪我:是大小伙子了,不作兴和姑娘们多搭。我委屈地说,是人家要找我说话的。母亲说:那也要少搭!

1978年,我调到城里工作,几年后提了干,母亲见到我就会念叨:“不要光会说人,要带头做人。”“人人背后有人说,不要让人背后说闲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自己做不好,别人就做不好。”“一尺船有一尺桅,桅杆不高得不到风,船就走不动。心再高,没有人支持,就做不成事。”

对我们接人待物,母亲要求更是严厉,时常耳提面命:“人家有千财万贯不要红眼,不该自己得的一点不能得,”你爹死时,家里那么穷,我都能把你们培养成人,“人穷不能蚀志!”

母亲还给我上过辅导课:你们单位工作肯用心出力的,就是帮你,让你少操心,你要谢人家;那些做事不出力的,要给你送礼,那是哄你上当。至于朋友之间,要礼有往来。因此,凡有朋友来串门,带来礼品,我会换个品种加档送给人家,对方不收我的,我也不收人家的。

十多年前有一次,一个领导到我单位时,送我一条高档烟,却之不恭,我就将这条名烟拆开分给了同事们,自己留了一包。一次探母时,吃完饭,就拿出这包烟和哥哥同抽起来,并说,这一支烟值几块钱呢。母亲当时还没吃完饭,听到此话,当即把筷子拍到桌上,斥责道:你们现在不得了啦,抽一支烟几块钱!我赶忙解释原委,母亲斥问,领导给你的不好推,你不能都分给人家吗?!以后,她还要我大姐到我的单位闲访,找我同事聊聊,察有没有我说的那回事。

母亲一生克勤克俭,到了老年,也不愿吃闲饭。1984年,我女儿上小学时,母亲才愿丢下农活到城里来帮我照看孩子。那几年,母亲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大约1987年冬天一个早上,我还没起床,母亲突然跑到我床前,说:快起来,出事了。我一听,一个激灵坐了起来。母亲说,昨夜下了小雨,路滑,她出门摔了一跤,手一撑,骨折了。我看母亲满头是汗,并显懊恼着急,就赶忙起床。在洗漱时,我想,母亲着急是为儿子想,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让她换个想法。洗漱后,我笑着对母亲说:妈,您这一跤跌得还真福气。母亲怒斥道:胡说!跌跤了还是福?我说:您别急,听我说。但凡老人跌跤,摔坏头不如摔坏身子,摔坏身不如摔坏腿,摔坏腿不如摔坏手,摔坏右手不如摔坏左手,摔坏手臂不如摔坏手腕。您是左手腕骨折,是老人跌跤中命最好的,您能生活自理,做家务不方便就不做,然后打上石膏、按上夹板慢慢长就是了。母亲一听,笑道,就你会讲。于是,宽下心来,和我到医院去做正骨治疗。

母亲一生对我们的要求也有例外,那是在她去世前几个月,一次趁她娘家的侄儿来看望她时,就将我和哥哥招到面前,对她的身后事提出几点要求:一是浦口和南京隔江渡水,远丧不报;二是对当地村邻和亲友来吊丧,不论老少一律要磕头跪迎;三是我和哥哥要披麻戴孝。我表哥说:这第三条就别为难他们兄弟俩了,我看只戴孝,就别披麻了,让他们在衣扣上系根麻绳代替吧。得到我和哥哥应诺后,母亲又提出第四条:来人送的份子都要收下,这是来看你们上人的心意。但是,不准你们兄弟直接过手,要请高邻在门前设个台案登记。事后,你们兄弟俩分分清楚,是共亲就共同还,是各人的关系,要记着,人家以后有红白事,要高过人家来礼还给人家;除非你俩哪一户人死绝了,否则必须要还情!

母亲去世这些年,我和哥哥一直遵照母亲嘱咐来办,并保留着当时乡邻记制的“母亲唁簿”,记不清时拿出来看看。其实,由于几十年来按母亲的教导,但闻朋友和职工们家中有事,我都会心到力到。因此,母亲去世时,众亲友、同事送的奠仪,大多有对我们还礼的意思。少数新欠的人情,这些年,我们寻机会已基本加量还给人家,母亲在天之灵有鉴,儿子不会辜负她老人家的遗愿的。

这十二年来,母亲的遗像就放在我的床前的五斗橱上,我每天早上醒来第一眼,见到的是母亲。每天晚上熄灯前的最后一瞥,见到的是母亲。母亲的一份遗骨,就在我的枕下,我每天都仿佛是在母亲的怀中入睡。如今,她老人家的小儿子也早已年过花甲、两鬓斑白,但母亲永远在我心中。

从我记事起,多少往事尽如烟云,而母亲,从中年到老年、到暮年,那笑容从和蔼变得慈祥,话语从简短变得迟缓,步履从敏捷变得蹒跚,手掌从生满茧花到变得枯裂,这些……都是那样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