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师放权与有效课堂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放权与有效课堂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通过学生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坚持灵活多变的课堂设计,把课堂的讲解权、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设计;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38-2

现象:2010年的苏州市中考题中,有一道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这道题我上课的时候讲过,中考复习的时候也再次重温,中考试题出来后我自信满满,以为绝大多数学生答这道题的时候没有问题,中考结束后,我从班里随机抽了几个学生了解一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结果让我大失所望,被抽到的学生中这道题的正确率仅为10%。

反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物理教学,才发现以前自以为成功的物理教学经验是那样地误人子弟:曾经的我和绝大多数老师一样,总是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细讲透教给学生,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好滴水不漏的教学过程,包括课题的引入,教学过程中要提出的问题等等,一步步地把学生向教师设计好的方向引,最后“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跟着老师转,毫无自可言。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认为在课堂上教师讲的多、容量大,分析的很透彻、概括的很全面,学生主动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踊跃的回答问题,这样的课堂就是好的课堂,就是高效的课堂。这实质上是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密度和思维深度。老师讲解分析的透彻,概括全面。那么学生在做什么呢?老师的越厨代庖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惰性,他们不需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这是一种侵占和剥夺,这也是造成目前学生学习依赖性太强直接原因。我在培训和学习时山西灵石二中梁素清校长有一个观点:“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学,课堂主体是学生;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别人只能点拨、引导,绝不可以代替;讲清≠听懂≠学会≠会学≠乐学≠整体素质提升。”传统教学方式的后果:一方面,或许自觉的学生只凭老师的讲,就可以学习得很好(只是针对应试而言),但从能力上来说,即使是自觉的学生,还是得不到有效的锻炼的,自觉的学生自以为自己原来学得很不错,但其实那都是老师的讲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自觉的学生问题就更大了:游离于课堂之外,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做着与本课无干的事,有的甚至在打瞌睡……。其最终结果是: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碰到新问题新无所适从,很多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他们就是不去动脑筋思考,他们唯一做的是等待老师的答案。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学生能讲的内容的讲解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际上,学生只有“体验过、实践过、尝试过的才是自己的,只有学生亲自学过才有可能变成自己的,才有可能内化而成为自身素质”。学习方式与吸收信息的效率的关系:听―5%,听和读―20%,演示―30%,讨论―50%,互动―70%,教给他人―90%(自己能讲清才叫真懂);可见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而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要放权

课改:反思之后,我开始大胆地放权: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开始我和学生都不太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我和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样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在于: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我在课堂上落实“四讲、四不讲”:讲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学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对于一些难题,教师讲了之后学生仍然不会的就暂时不讲。教师少讲,少讲的内容由学生讲。下面我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1节《力 弹力》教学设计为例,简单说明如何“放权”,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课前思考:

1.力是初中物理重要而且非常抽象的概念,人们不觉得生疏是因为力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要真正理解力的定义是很困难的。力的概念属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学生讲不透的问题点,教师要适当讲,讲要以引导为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在引入力的概念过程中,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己总结归纳得出力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也训练学生使用准确物理语言表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力的概念的学习,不仅知道物理中的力是什么,更要去经历体验、归纳力的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2.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学生自学自己能学会,不讲,学生讲课本中及学生所举发生力的作用的例子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讲错的由学生纠正)。

3.形变和弹力、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力的测量、弹性势能(学生通过自学、活动能学会,由学生讲)。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引入新课后,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

活动一: 力是什么?(师生互动,教师适当讲)

师:你能举发生力的作用的例子吗?(学生往往举教材中的例子,教师板书1和2),师追问:是谁施加了这些作用(教师板书补上括号内的“人”)?

师:上面的例子都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生命的物体对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如能,请举例(学生举例,教师板书3和4)。

(板书内容)

1.(人) 推 汽车

2.(人) 拉 弓

3.起重机 吊 重物

4.书 压 桌面

师引导学生归纳: 物体 作用 物体

1.学生总结力的概念: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称为力。

师:思考:要有力的发生,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组1:一定有两个物体。其中,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师追问:成语“孤掌难鸣”,从力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组1:只有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2.各个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小组交流)

3.组2:发力的作用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要相互接触。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有没有道理?(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发生力的作用的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活动二:形变和弹力(学生通过自学、活动能学会,小组交流)

(1)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性形变?(学生通过压气球、拉弹簧、捏橡皮泥等活动,区分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2)什么叫弹力?哪些力属于弹力?

活动三: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小组交流)

活动四:力的测量(学生通过自学、活动能学会,小组交流)

活动五: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动前教师出示下列阅读材料:

钧: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1钧等于15千克。千钧一发顾名思义,即指用一根头发悬起千钧重物。一钧指三十斤,千钧即三万斤。千钧一发用来比喻极为紧急的关头。我们自己的头发究竞能承受多大的拉力,同学们自己设法测一下。

学生活动:测一测,比一比,谁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最大(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活动六:观察书本47页图、演示实验,观看弹性势能的视频(学生通过自学、观察活动能学会,小组交流)

学生通过了自主学习,对一些简单的问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不太清楚的问题,先采取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把不会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来,然后组长安排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同学学习――“兵教兵”,会的小组成员还可以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的学生回答――“兵练兵”,同时对自己也有促进作用――“兵强兵”,达到“自己能讲清才叫真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会再次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由组长提交到班级进行交流,对于这部分问题,我则采用师生共同释疑的方法来进行,这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别的小组能解决的,教师坚决不讲,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不仅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同时还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间竞争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种学生自主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课堂设计坚持: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坚决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课堂的讲解权、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徐建平(1976-),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学,研究方向: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