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京龙泉府是著名的我国唐代渤海地区的首府,是黑龙江省现存的最大的古城遗址。上京故城址地处牡丹江中游东京城盆地内的冲积平原上,今属宁安市渤海镇。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龙州领永宁、肃慎、富利三县。龙州为首州。永宁县依郭。肃慎县在上京西南15公里故肃慎地。宁安大牡丹渤海城址为富利县治。牛场渤海古城,也为龙州所辖。湖州在今镜泊湖附近。镜泊湖北岸平房店北山城墙砬子、南湖西1公里许之古城、大石头河古城,与湖州所属3县的佐慕、丰水、扶罗相当。城墙砬子为湖州治所。渤州距龙州未远,领贡珍县,大约为现在的牡丹江市北郊桦林古城。

渤海为粟末所建。唐武德间,粟末纷纷归附。唐朝总元年粟末首领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为许国公,粟末的大舍利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绝受命。于是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率领部众离开营州,东渡辽水,返回故地。唐廷命契丹降将李楷固帅兵追击,乞四比羽被杀。圣历元年,大祚荣(乞乞仲象的儿子)率众到太白山东北奥娄河一带筑城定居,也称“旧国”。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仍称。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曾受唐册封为震国公,当然虽自立为震国王,实际是默认了唐朝对他的统辖与宗主地位。

公元七一三年唐朝政府以大祚荣所辖地区为忽汗州,任命郎将崔忻为“使持节宣劳使”前往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府也称渤海都督府。从此粟末等“去号”,专称渤海。”忽汗州是我国唐朝政府在东北设置的政治、军事机构之一,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周、一百三军事机构之一,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有居民十余万户和常备兵数万人;它的管辖范围北至松花江和黑龙江下游,东到日本海,西南抵今开源、铁岭一带,包括今东北大部及苏联沿海州的全部地方。约公元七五五年,渤海的首府迁到上京龙泉府(忽汗城),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渤海自高王大祚荣起到末王被契丹族攻灭止,共传十五世,历时二百二十九年。

渤海经常以朝贡、谢恩、祈请、贺正、进俸、贺端午等名义朝唐。《新唐书・渤海传》记渤海朝献,从玄宗到懿宗时共达99次。渤海来使至长安朝献时,还常被留宿卫,如开元十三年五月“王弟大昌勃价朝,留宿卫”;十四年四月“王嫡男大都利行朝,留宿卫”等等。唐廷曾先后分别册封大武艺、大钦茂、大崇、大元瑜、大言义、大仁秀等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等。渤海都督府初归河北道营州都督府管辖,神龙二年改辖于幽州都督府管辖,开元二十八年再改辖与平卢军节度使;永泰元年唐设淄青平卢节度使进行管辖。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都城,是唐代渤海国的五京之一,也是四个国都之一。在渤海229年的历史中,政权中心曾两次迁都于上京163年之久,成为永久都城。第三代国王大钦茂时,上京的宫城已初建完成,并把国都迁入上京。他在位的后期又把国都迁到东京龙原府;到第六代国王大嵩时又把国都迁回上京城并完成上京城的内城营筑;十一代王大彝震时又完成了上京外城的营造。以后的十二至十五代王皆一直以此为都,成为渤海政权经营时间最长久、建设规模最宏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渤海上京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城环套。城址:外城墙东西长四公里多,南北宽三公里,城周长约十五公里众。外城墙是用夯土叠筑成的,有的段落为土石结构,现残高二至四米,基阔七至十米,顶宽二至三米,可见城墙当时是相当高峻雄厚的。外城里面早已辟成耕地,到处可见残砖碎瓦,参差陆离分布着建筑废墟,建筑用的石料随处可见。经调查钻探证实,外城四面设有十门,南北各三门,东西各二门。

内城位于外城内中北助,长方形,南北长―千米,东西宽五百米。城墙大部分已经坍颓,仅部分地段保存较好。宫城在内城里,南北长五百八十米,东西宽五百米,也是长方形,东、西、南各有一门址。城墙主要是用玄武熔岩堆砌的,相当坚固,现存高度约二至三米。宫城正门位于南墙中部,经钻探考察,发现了二个侧门址,两侧门之间是一个高达五米多的台基,上面列有四排直径为七十厘米的柱础石。这个台基是当时宫城南门的门楼遗址。宫城东、西墙中部各有一门,但规模不大。

宫殿址:宫殿址集中在官城里边,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共五座。从宫城南门往北约二百米处,是第一殿址(俗称“金銮殿”)。台基四周用石块砌筑,高出地面一米多。殿址东西长六十四米,南北宽二十七米,台基上保存有四十个大型础石,这是当时宫中主要宫殿之一。第一殿址北为第二殿址,因被盗掘过,现在台基遗址高低不平。殿址东西长八十二米,南北宽二十八米,上面有不少位置错乱的柱础石,从面积上看,这是宫城内最大的殿址。第二殿北一百三十米处是第三殿,基址上的桩础石都完好地保存在原来位置上,可看出当时建筑的轮廓来。第三殿北为第四殿,建筑址较低,柱础石整齐地排列在地上,可看出是由几幢房子组成的,房与房之间有走廊相通。第五殿靠近宫城北墙,不如上述几座宏阔。各殿之间,两侧都有长廊相接。现存的长廊址的柱础石是对称的,尤其第一殿址东侧长廊柱础石仍清晰井然的保(下转第37页)(上接第33页)存在原位置上。宫殿是渤海封建贵族进行统治和居住的地方。

八角石井:在宫城中部,第二殿址东侧,有一口古井,是渤海贵族们用过的。在文献中,对这眼石井有过不少记载。清初的《白云集》中说:“别有小城,似宫禁,左右石井二,白石铣砌八角形”。月外的一眼外,今已不存。据《盛京通志》记载,清代曾从井中淘出过铁砧、占镜和带文字的银牌等。因井口是八角形,当地人代代相沿称其为“八宝琉璃井”,其实井即不是琉璃的,也没有“八宝”,却砌筑得十分玲珑别致。井口和井壁通体用灰白细质玄武岩块精心砌筑,井身光好无缺。井水清例甘润,是东京城一带上好的水井,至今来住行人多饮井水解渴。一九六三年曾对八角井口进行维修,上建井亭,周围设栏镶链,妥予保护。

禁苑址(俗称“御花园”)禁苑址在宫城东墙外,是渤海统治者享乐游赏的去处,占据内城的东部,南北长八百五十米,东西阔二百米。苑中有一个椭圆形的湖池,至今还很低洼,常年积水,芦苇丛生,曾是渤海王族荡丹观鱼的地方。在濒临游池的东西两岸各有一个人工堆筑的假山,残高约三至五米。在临近北岸的池内,有两个对峙的小丘,丘上的野草闲花映衬着残断的琉璃碧瓦和几块大的柱础石,这是湖中亭榭的遗墟。

街坊址:经考古钻探证实,外城内主要有五条宽阔而笔直的大街,是由外城四面十门对应链接而成的。从内城南门到外城南墙中门,是城内一条最宽的衍道,宽达八十八米,可称作城内的中央大街。这条大街把城内分成东、西二区。其余四条街宽四十至五十米之间。街道两旁是“坊”址,即被规划的居民区,居住着官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民。每一坊占地面积,大约长五百米,宽四百米左右。上京城的街坊布局讲究对机每坊的规模也大体一样。在街道的两旁有坊墙,阔三至五米,即街道在坊墙之间穿过。除五条主要大街之外,还有坊与坊之间的通道一类的小巷。沧海桑田,而今这些街坊址的大部分早巳变为耕地和现代居民区了。

寺址:在城内发现有渤海古寺址十座,城外发现二座,这主要是受中原地区佛教盛行影响的结果。寺庙规模宏阔,如“中央大街”东侧的一个寺庙址,殿基东西长五十二米,南北宽三十点七米,上面础石整齐,四周凿石镶边。在寺址附近可时常采集到铜佛、陶佛以及建筑装饰品的残件。

在旧中国,上京龙泉府古城遗址,曾多次遭到一些帝国主义者的破坏和盗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期间,在一九三三和一九三四年间先后两次大规模盗掘,破坏了很多遗迹,盗走了许多珍贵文物。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一九六一年,上京龙泉府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设在渤海镇的宁安县文物管理所),设立大批永久性标桩和标示牌,发现和征集大量文物,发动群众进行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管理和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参考文献:

[1]邢定康.旅游学研究[M].2007.

[2]米大伟.东北历史:黑、吉、辽及东蒙通览[M].2009.

[3]杨永茂.黑龙江简史译本[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