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接过孩子抛来的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接过孩子抛来的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片段一】

师:“不动脑,抄答案,批评!”

生:“老师,我没抄答案,10-7表示车上减少了3人。”

在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卷上有这样一道题:公交车上原来有18个乘客,到东站下去10人,又上来7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学生A的解答是18-10-7=15。学了两步计算题后作业中这类乘车经典题“出镜率”很高,哪怕确实不会动脑但只要上课在听,解题方法死记也该记住了,而他还会列错算式,而且竟然答案还是对的。作为教师感到最崩溃的莫过于看到这种由于既缺理解又缺记忆导致的“无脑型”错误,于是笔者忍无可忍地在试卷上写下批语:“不动脑,抄答案,批评!”

第二天是学校一贯以来的家长带孩子访校看期末考试成绩。学生A的妈妈看到试卷后也震惊于孩子错误之低级,翻看着其他不少的满分卷,责备孩子怎么连上车人数要用加法也不知道,更气他竟然还考试作弊抄答案,丢死人了。学生A委屈地说:“老师,我没抄别人的答案。我也知道上车的人数要用加法,但我觉得18-10+7这方法太简单了,我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用了不同的方法,我想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10-7表示车上原来的人数减少了3人。”啊,原来是这样!听到学生A的说法,笔者先表扬他真会动脑,再问他按他列的算式18-10-7应该先算什么,他恍然大悟:“哦,这样不行,那要分步计算,先10-7=3,再18-3=15。”最后笔者告诉他用两步计算法也可以,只要在他的算式里添上一个下册就要学到的神秘的符号就行,把10-7用小括号括起来,告诉他小括号神通广大,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先算,18-(10-7)=18-3=15。学生A既得到表扬又学到了新知识可高兴了,妈妈也笑了。

【片段二】

师:“别牛顿了,自以为是!”

生:“老师,为什么不能取外国人的名字?”

二年级期中学校抽考,其中有一道题是:读书人书店里以下图书价格分别是:《童话故事》4元,《十万个为什么》23元,《寓言故事》6元,《百科全书》17元。

(1)买5本《童话故事》和1本《寓言故事》一共多少钱?

(2)买1本《十万个为什么》比买4本《童话故事》多花多少钱?

(3)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第(3)道思维发散题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会仿照上面的问题提问,还有的会提更简单的问题,因而很少会有学生出错。学生B提的问题是:牛顿各买了10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列式正确但结果算错:4×10+23×10+6×10+17×10=480(元)。这个学生可说是班里最聪明的,喜欢看科学家的故事书,学习上爱别出心裁,比如解决问题提问题时取名,其他学生一般会取“丁丁、冬冬”等富有中国童趣的名字,可他爱取什么“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名字。但他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因为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计算能力不强,一、二年级口算过关成绩都在班级平均分以下,不是数字抄错就是算错。平时逞能倒也罢了,连这么重要的抽考时还不出一道计算简单些的题目以确保做对,笔者的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在试卷上力透纸背地批注:“别牛顿了,自以为是!”

试卷发下后,学生B红着眼睛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不能取外国人的名字?”唉,小屁孩怎么能懂得教师的苦心呢?笔者只能耐着性子对他说:“不是不能取外国人的名字,你为什么不能出道计算简单些的题目呢?牛顿买这么多书干吗啊!”学生B天真地说:“牛顿爱看书,他希望他的小伙伴们也爱上看书,他要把书送给他的小伙伴们!”这下该轮到笔者的脸红了!笔者摸着他的头赞许地说:“嗯,你像牛顿一样聪明,如果还能像他一样善于计算,相信你一定会像他一样优秀!”接着和他一起谈论这道题的计算:照他列的算式,在分别求出每种书10本的价钱后再求四种书的总价时如果口算有困难可以笔算。也可以想因为每种书都买了10本,可先求出一套的价格,再求10套的总价。并启发他求一套书的价格时根据数字的特点怎么算比较简便,他高兴地发现可以用凑十法:(4+6+23+17)×10=50×10=500。

【反思】

意大利瑞吉欧有句教育名言:“接过孩子来的球!”这是对教师和学生角色关系的隐喻。要求教师“以孩子发展为中心”,关注孩子的语言、行为和学习等,从中捕捉他们思考的脉络。只有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并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发现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学生的回答和提问作出积极回应,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作为教师就应该有一百种倾听、惊奇、爱护和激励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自由健康地发展。

一、用心倾听――保护学生的自尊

教育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是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前提是用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在学习中出错在所难免,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一无是处。教师如果能俯下身来倾听,了解学生是怎么想的,不但能萃取错误中的精华,而且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幸亏通过倾听,笔者才发现学生A小小年纪就这么敢于创新,学生B有这么天真善良的心灵。幸亏通过倾听,笔者挽救了因武断的批语带给他们心灵的伤害。同时,还要为这样敢于向老师进行“辩解”的学生点个赞,因为敢于向“权威”挑战,具有不服输的精神,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而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批改作业时看到错题,不要再简单地打个醒目的带着愤怒色彩的“×”,而要打个表示殷切探询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尤其要关注导致错误结果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结果只是学生思考后的呈现方式,倘若教师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生动而富有个性的内心思考过程,教师就无法知晓,也就无法准确了解学生,无法及时准确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样,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用心倾听学生的表达,哪怕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我们的课前预设甚至错误,也不要粗暴地打断或不留情面地指责。更多的时候,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听一听学生说的话,或许能够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呢!

二、语言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

语言激励是对学生进行赏识和鼓励最有效的手段。人才学专家罗森曾做过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语言的激励作用对人的影响》,利用语言的暗示功效来培养人的自信心,变平庸为不凡。他在一个班级里随便点了五个并不优秀的学生,说相信他们将来会成大器的,这几个学生在这句话的激励下都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后来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暗示语言的神奇力量是通过给人施加一定的鼓励,来增强人心灵的力量,唤起人们潜在的欲望――成功的欲望。

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多一点赏识和鼓励,少一点苛责和批评,要掌握健康、积极的心理暗示法宝――语言激励。在作业的批语和课堂上的即时评价中,要多用肯定性、鼓励性、鞭策性的语言,满足学生被接受、被尊重、被赞赏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树立自信。但我们教师常常会因学生错误的性质(低级还是高级)和出现的场合(作业中或是考试中)导致的不同容忍度和对学生的喜好程度(虽然理论上教师要平等地爱每一个学生)左右评价的心情,从而影响评语的“温柔”程度和激励程度。因此,教师要学会控制教育情绪,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地利用欣赏、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励学生,尤其是对于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的潜质生,更要抓住契机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要分不唯分――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的今天,应试教育并没有遁隐绝迹。“一校两制”很常见:平时是素质教育,活动一个又一个;期末是应试教育,提纲一张又一张。有的语文教师平时对学生抄袭作文深恶痛绝,但期末时却分类找出范文要求学生背熟以在期末考试时灵活套用。有的数学教师平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创新学习、一题多解,但期末考试时却希望学生用最常见也是最稳妥的方法解题以确保做对。笔者不就是因为觉得学生A和学生B没有做到这点导致失分而感到心痛才生气的吗?

要成绩正常,因为不要成绩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但有良知的教师不能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地为了成绩而扼杀学生的个性、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就不得不思考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片面地认为传统的应试教育都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扼杀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无是处,需彻底废除,而抹杀了应试教育脚踏实地抓教学质量的优点。另一方面,认为现代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提升,会给学生个性上的自由,但往往会忽视了素质教育容易花架子过头而抓教学质量不实。其实,以抓教学质量为主的应试教育和以抓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的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因为素质教育也要抓成绩,素质教育要培养应试能力在内的全方位能力。两者应该是糅合互补,各取精华去糟粕。教师应该具有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两种意识,要把应试教育的短期目标和素质教育的长期目标相结合,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服务,即用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指导传统应试教育的实施。

(浙江省余姚市庙新城市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