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的问题: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的问题: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也是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契机,更是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

关键词:学生的问题 京剧 语言资源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39-03

《报灯名》是15首京剧进课堂曲目中一年级的曲目,该曲目是《打龙袍》第二场中灯官的一段“数板”念白。唱词不多:“灯官好,灯官妙,听我把灯名报一报……”但是学生的问题很多,列举几个典型问题如下:“灯官”指什么人?“和合二圣”什么意思?“瞧罢”是什么意思?

学生的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可分为语词理解、故事了解、常识普及等类。为了更好地利用京剧语言资源,我们可先从京剧语言资源的特点说起。

一、京剧语言资源的特点

语言本体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义系统,是语言资源的物质基础。京剧演员可以根据所演角色的籍贯说各种方言。

京剧的语言本体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所幸的是京剧中还留存着古代汉语的口头语,这也是京剧语音资源的价值之一。开发和利用京剧的语言资源一定程度上是在抢救古代汉语口头语的文物残片。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

京剧语言的表现力不同凡响。“往日行走走不动,今日行走快似风。三步当作两步走,两步当作一步行。”这是《徐策跑城》里的一小段。这样的语言表现力鲜有出其右者。

京剧语言资源表现力除了脚本和唱词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京剧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这些为京剧语言的表现力提供了缤纷舞台。

刘峥在《京剧票房群体调查及美学研究》一文中认为,在中小学进行包括语言资源在内的京剧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非常重要。

二、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

(一)语词理解:知识和能力的丰富提高

“‘瞧罢’是什么意思?”这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京剧曲目时提出的问题。不只一年级的学生有关于此的问题,高三学生不知道的比例也达到30%。学生有问题,可以说明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有上升空间。

语词理解有两个环节,一是要知道其语义义项,二是要能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解释。“瞧罢”在文言文中是合成词,就是现代汉语的词组,因此我们分开来说。“瞧”在《汉语大词典》有这么几种解释:1.目昏花。三国魏嵇康《难〈自然好学论〉》:“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睹文籍则目瞧”。2.偷看。《清平山堂话本》:“他两个贪欢贪笑,不防门外有人瞧。”3.看。“罢”在《汉语大词典》有这么八种解释:1.停止。《史记》:“穰侯曰:‘善。’乃罢梁围。”2.完毕;已过。《韩非子》:“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返回。《左传・襄公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罢。”4.遣走;遣散。《史记・高祖本纪》:“遂不使治病,赐五十金罢之。”5.省减;取消。《淮南子・时则训》:“罢官之无事、器之无用者。”6.免去;解除。唐韩愈《河南府同官记》:“其后由工部侍郎至宰相,罢而又为。”7.犹算了。亦表示无可如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摺:“若不来便罢,若来呵,我自有主意。”8.同“”。

再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解释。“瞧罢了一篇又一篇,昭君打马和北番”中“瞧的义项只能选择“看”的解释,“罢”根据上下文完成时语境解释为“完,完毕”才合适。

这一语词理解过程,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而且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知识,其语言理解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

教师可能不仅要在学习京剧的时候解决学生在词语理解上的问题,更要借助学生“愤悱”之时加以“启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扩充拓展教学内容,借助京剧语言资源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故事回放:对人物情节的认知和共鸣

京剧是故事的宝库,其中有丰富的人物和动人的情节。因为有人物就需知道姓甚名谁,何方人士,什么事迹,否则面目模糊。因为有情节就需知道前因后果,起承转合,否则不知所云。学生的不少问题集中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上,因此,我们就需说背景,讲故事,谈人物。

比如要说《报灯名》的背景就需知道《报灯名》是《打龙袍》故事中的片段。《打龙袍》讲述的是宋代包拯奉旨到陈州放粮,在天齐庙遇盲丐妇告状,历数当年宫闱秘事。此妇即是真宗之妃,当朝天子之母,并有黄绫诗帕为证。包拯当即答应代其回朝辨冤。包拯回京,借元宵观灯之际,特设雷打张继保灯戏,指出皇帝不孝。仁宗一怒,要斩包拯。经老太监陈琳说破当年狸猫换太子之事,才赦免包拯,迎接李后还朝。李后要责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包拯脱下仁宗龙袍,用打龙袍象征打皇帝。知道了背景,理解京剧就会更深一层。

《报灯名》中有大量的故事资源。每个灯名都是一个甚至几个故事。“一团和气灯”就是出自宋代朱熹的 “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和合二圣灯”中的“和合二圣”是指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之间的玄妙奇谈,为世人所推崇。民间年画常绘二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荷、盒与“和合”同音,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等意,以图婚姻美满。

通过故事回放,学生能很快消除原有的疑问,了解了人物、情节、故事,体验角色的复杂情感,理解人物的心理,并且在了解基础上产生情感活动,喜怒哀乐、奸忠正邪,都在故事回放中进行了价值判断,情感的共鸣同时发生。

(三)常识识记:走近京剧语言资源的必要和基础

“灯官”指什么人?这一问激发的是对京剧了解的渴望。识记常识能让学生走近京剧,走进京剧的语言资源,这还是学生亲近京剧的必要基础。

老师说:灯官是个迷人的“丑儿”。学生会继续问:丑是什么?老师说:丑是京剧中的一个角色,扮演喜剧人物,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位列生、旦、净、末之后。学生再问:什么是生旦净末?好奇心会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京剧也就越来越具体、形象、生动了起来。

表面上对京剧行当的介绍,其实,内里已经切入了语文的肌理,在这些常识的后面语言文字开始生动起来。“丑是从宋金杂剧院本中杂班之‘纽元子’省文而来,即由‘纽’省作‘丑’,‘纽元子’之特质即为小戏中之‘丑’角。”在这些常识的后面很多人物形象在表演,能把孩子们带到更迷人的京剧之中。

什么是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称谓由沙大风提出,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评选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

梅兰芳是什么人?他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他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些都能成为学生心中的知识、写作的素材、兴趣的激发点,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对京剧常识的识记,孩子们会慢慢地走近京剧,走进京剧的丰富资源中,吮吸这充满营养的“母乳”。

(四)文化体悟:民族精神的吸收和传承

《报灯名》所出的《打龙袍》讲的是仁宗认母的故事,也讲到了“天雷报”故事――张继保被雷打死。其实,真正的指向是让大家懂得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出自清代王永彬《围炉夜话》) “百善孝为先”,即使身为皇帝也不例外。《报灯名》其实就是讲了仁宗认母的故事,传承“孝”道,孩子们也在念唱之间潜移默化地学习了其中精神。

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民族精神底蕴。从她诞生起,就在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长处,使之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之集大成者,被国人称之为国粹、世之瑰宝。京剧在海内外拥有亿万观众、戏迷和票友,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这足以证明她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京剧凭借影响力将其包孕的民族精神传承并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核心内容,并包括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这些都应该成为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中华民族精神也以故事的形式掩映在京剧大花园中,例如《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表现了铁梅人小志大、天真淳朴的个性特点。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宠着,生活自理能力差,根本体会不到在旧社会穷苦的孩子有怎样的生活环境,而通过这一唱段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唱词,激发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昭君打马和北番”说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同西汉结好,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介绍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她的爱好和平、促进国家团结统一的精神受到后世景仰。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的一根神经,把这根神经抽掉,这个民族就会变成植物人”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很多民族精神,有必要让学生去学习,并以之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

学生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也是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契机,更是京剧语言资源利用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2]刘峥.京剧票房群体调查及美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