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创业披荆斩棘 讲发展循环有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创业披荆斩棘 讲发展循环有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评价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依据。大连交通大学始终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上,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情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逐步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学校的校办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开花结果:目前,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尔高技术产业公司、大连交通大学联杰科贸公司、大连交通大学三合仪表开发公司、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开发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已具相当规模,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明确自身优势 搭建创业平台

大连交通大学在机械加工、材料科学等领域有多个学科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十五”之前就已在铜铝连续挤压技术、高纯氧化铝粉、铁路高速列车闸片研制、测控领域大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有些成果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已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省、部、市各个级别。

“十五”期间,学校非常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探索产业化运作模式,出台相关的科技、人事政策,制订完善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措施,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按照效益与利益挂钩的原则,保证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鼓励部分教师以不同形式到企业或基地进行兼职或实行技术承包,把技术成果真正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成功地解决了科研与产业脱钩的问题,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这期间学校先后创办起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尔高技术产业公司、大连交通大学联杰科贸公司等一些高科技企业,技术转化与产业发展能力都在壮大。

技术结合市场 保障转化顺畅

近年来,大连交通大学利用学科、人才、技术优势创办了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坚持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2000年大连交通大学被辽宁省授予“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管理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十五”期间,学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中心是辽宁省省级工程中心,该中心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八五”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重点攻关项目。该中心主任宋宝韫教授是我国连续挤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金属塑性加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中心在连续挤压和连续包覆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连续挤压领域里创造了诸多的“第一”。

以相关技术为依托,联杰科贸公司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将已成熟技术应用在加工铝及铝合金管材、双金属复合导线、有线电视同轴电缆(CATV)、铁路通信信号护套电缆、光纤复合架空地线、高精度电磁线、电气化铁路接触线及铜导体等方面,实现了科工贸一体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成功研制出四大规格十余种连续挤压和包覆成套设备更是填补了我国该项技术上的空白。

大连交通大学陶瓷中心自主开发的高纯氧化铝粉体项目突破了材料合成、废液回收等一系列技术关键,在分子水平上经合成、提纯、焙烧等工艺,在完全无污染、低耗能的条件下,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溶胶凝胶法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制备技术的突破。其产品的技术指标为:纯度≥99.999%(5N),平均粒度≤0.5μm,制备技术与产品水平同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95年6月通过大连市科委主持的技术鉴定。该技术获得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诸多企业使用本技术生产的新型高级磷光材料远销30余国家,产生了数亿元的产值。经辽宁省科技厅于1998年组织的技术鉴定结果表明,本项目制备技术及其产品指标均达到了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依托该技术,2001年大连交通大学采用学校投资、技术人员入股的方式组建起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瑞尔精细陶瓷有限公司,目前已达到100吨/年的生产规模。

产业反哺科研 二者相得益彰

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对市场把握能力的增强,校办科技企业从创办之初的被动满足市场需求逐渐过渡到主动向市场出击,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研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研究领域越做越广,市场越走越活,产学研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连交通大学联杰科贸公司依据市场的需求先后开发出了KLJ250连续挤压机、SLJ350双槽连续挤压机、SLJB350双槽连续挤压包覆通用机、TLJ250铜材连续挤压机、TLJ300铜材连续挤压机、TLJ300铜铝通用连续挤压机、TLJ350铜铝通用连续挤压机、TLJ400铜材连续挤压机等系列设备,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条制冷业用冷凝管生产线、第一条铁路通信信号电缆护套生产线、第一条有线电视同轴电缆外导体生产线、第一条铝包钢丝生产线、第一条高精度电磁线生产线、第一条银铜合金换向片坯线生产线、第一条银铜合金电车线坯生产线。如今,联杰公司已经为国内企业提供了160套生产线,遍布国内22个省、市、自治区,成套设备已经出口到香港、台湾、印尼、印度、越南、伊朗、澳大利亚、瑞典、土耳其、意大利、法国、乌克兰等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科研与产业化的互动已经结出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有多个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权威部门的认可与奖励,有一批项目获得省、部、市级奖项,连续挤压和包覆技术及高纯氧化铝粉体项目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高纯氧化铝粉体项目及产品指标在继2000年被定为国家军用标准后,电子部第十一研究所使用本产品开发研制出军用激光晶体YAG,该技术随之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十年重要成果名单。

谋求多方共赢 和谐有序发展

中央指出:“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要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发源地。面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科研不仅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更重要的是还要为经济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秉承这一宗旨,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开展人员交流,合作研发,合办科技创新机构等,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

学校大力强化成果产业化这一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先后与中国北车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发展协议,与大连机车厂、唐山车辆厂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轨道交通研究院,共同研发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打破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部门和单位所有制局限,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科技水平提高、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培养了一批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市场经验的企业家,形成了一些具有科技实力的创新团队。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学校实现了教育和科技资源的共享与优化组合,实现了学校、企业、地方多方共赢,科技、产业、人才协调发展的局面。

为战略发展计,2000年大连交通大学对校办产业进行了公司化管理的尝试,由大连交通大学华海实业总公司对下属企业进行规范化与企业化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学校正在按照教育部2005年2号文件的要求,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对校办产业进行改制工作。通过改制,大连交通大学的科技产业工作一定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得到大的发展,一定会为高校科技产业化工作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