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范立础:造桥院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范立础:造桥院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6年5月3日,著名桥梁与结构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先生病逝,享年83岁。

范立础,1933年6月出生于上海。1951年9月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52年9月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同济大学路桥系攻读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1955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结构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2001年范立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桥协常务理事及中国团组主席,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振动控制分会副理事长,《土木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1976年唐山发生特大地震,促使国内工程学界意识到,亟须启动包括桥梁在内的工程抗震研究。其时,范立础在他的导师、著名桥梁工程与力学专家李国豪院士的要求下,开始攻关桥梁抗震理论研究。

范立础不仅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理论研究,且经过多年努力,奠定了中国桥梁抗震研究的基础。他建立了大跨度桥梁抗震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寿命期与性能期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他还开发了第一代、第二代减震耗能技术,并在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得到了验证。

范立础主编了中国首部《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50余座国家重大桥梁工程的抗震研究。

30多年过去,范立础院士一直带领研究团队,执着坚持桥梁抗震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研究,首创性地提出了基于桥梁寿命周期和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如今,这一抗震设计新方法已经被国家行业标准采用,并应用于多座国家重点工程的抗震设计中。

范立础还具有令人称道的学术预见。进入本世纪后,他一方面继续从事桥梁抗震研究,另一方面他洞察到国际工程界的最新发展趋势,并历经从调研、论证、审批到开工建设总计8年时间,最终实现了“建设一台15年不落后的多功能振动台实验室”的夙愿。目前,这一当前世界规模最大、由四座振动台组合而成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已投入使用,成为中国土木工程领域防灾的一个开放试验平台。

范立础于1999年获“茅以升桥梁大奖”;2009年,由他主持的“大跨、高墩桥梁抗震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0年,范立础获何梁何利奖。

范立础培养的众多学生,如今已成为活跃在中国桥梁建设和设计前沿阵地的领军人物和技术中坚,如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上海长江大桥设计负责人等。他主编的《桥梁工程》(上册)迄今已重印14次,是公认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方向和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经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