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家德育传统与当代德育创新路径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家德育传统与当代德育创新路径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下一些青少年学生缺乏爱心、不懂感恩、崇尚暴力、思想行为极端偏激,这在一定层面折射出学校德育存在着一定的缺失。面对当前德育存在种种弊端,我们应重新审视儒家经典著作中蕴藏的的优秀思想和道德遗产。传统文化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既是源头,又可为活水,儒家德育思想在当下加以创新发展。通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弘扬传统文化,改变传统德育,把传统儒家德育思想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德育课堂,提高学校德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从而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真正体现德育的本体作用。

【关 键 词】儒家;德育;理想;人格;儒家八德;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08-02

德育是各个社会所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价值限定,目的在于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

近期学校伤害事件凸显,校园恶性事件不断,这已不是校园安全所能回答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到底培养了什么样的年轻人?现今很多学生缺乏爱心、不懂感恩、崇尚暴力、思想行为极端偏激,更加反映了学校德育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缺失。首先,部分德育内容滞后,教育方式枯燥单一,与多元化社会现实相脱离,无力解释当下复杂的社会现象,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其次,学校德育流于表面,道德行为存在双重标准。具体来看,现今许多大学生虽然通过第一课堂系统学习过两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理论课程,也具备一定的道德理论知识,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较差,理论认识与外在的行为表现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尤其是在很多学生校内校外的言行常常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德育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创新德育模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要以人为本,现今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让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显然要被淘汰。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今天也并不过时。“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显然是第一位的。在当下不断审视儒家传统的德育思想,把儒家德育精髓思想融入到德育课堂,创新学校德育,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儒家德育内涵蕴藏的优秀思想和道德遗产

儒家坚持教育在于培养人,从而使人能够具有理想人格,“成仁”、“成圣”的理想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儒家教育思想提倡君子理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成仁”、“成圣”教育目标。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对德育给予高度重视,他重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通过培养安邦定国、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从而由教化天下推行德育从而实现推行王道实现德政的社会理想。在今天,教育同样提倡要以人本,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人格。教育之目的在于实现人才的完善个性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养成,“以德为先”方能培养出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得个体成长成为一个完整完善的人,一个能适应社会,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要成才首先要成人。

儒家重视德育,重视后天环境对人的熏陶。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人“性”开初是相近的,之所以后来产生善恶贤愚等重大差别,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的习染所致,孔子强调后天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德育以“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作为道德教育“三纲领”,推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重向内求索,注重道德完善,构建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

德育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儒家德育强调“明人伦”为内涵和目标,以“三纲五常”为标准,将“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作为道德教育“三纲领”,推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注重向内求索,注重道德完善,构建了儒家教育伦理道德核心体系。因此,学校德育对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儒家德育内涵与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相契合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人格健全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是否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教育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公民必须是人格健全的公民,人格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探讨的论题,而且迫切需要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体现出来。

儒家德育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培养,认为理想人格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所在。儒家教育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从而达到实行德政王道。儒家所要培养的君子必然具有理想人格。《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圣”是孔子认为的人生崇高境界,“圣”的目标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儒家认为做人第一,求学第二,人首先是要通过努力成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即使在21世纪也追求对公民理想人格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的公民思想道德的核心要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就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公民理想人格的深刻内涵。他从理想追求到个人品行,从家庭、职业生活到社会公共领域,对公民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都做了明确规范,学校德育就是为了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