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我暗示看不见的法宝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我暗示看不见的法宝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总统之一,曾被誉为“美国勇气的象征”,可见他是多么自信、勇敢和坚强。然而,他年轻的时候却正好相反。他在一本传记里写道:我曾经是一个病病歪歪而又笨拙胆小的孩子。年轻时,我害怕的事情很多,遇事很紧张,而且对自己的才能也没有信心……后来,我读了英国作家马利埃特的一本小说,印象深刻,很受启发。书中有位船长向主人公解释如何才能克服胆怯心理,变得气宇轩昂、无所畏惧。他说:“起初临到要有所行动时,人人都可能害怕。不过,勇敢的人所依据的法则是控制自己,使自己表现得毫不害怕、非常勇敢。这样持之以恒,原先的假装就会变成事实……”当然,罗斯福的假装勇敢后来果真变成了事实,这是毫无疑问的。如今,我们要学会生存、争取成功是不是也可以假装充满自信、假装勇敢呢?

自有人类以来,不知有多少圣贤、先哲、学者都曾一再强调信心、勇气和意志力的重要。但除了极少数杰出人物历尽磨难、踏遍坎坷而终于百炼成钢之外,没有人能够明确指出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把信心和勇气修炼出来。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药剂师古尔发现了自我暗示这个了不起的法宝。有一次,一个急于治病的顾客来到古尔的药房要买一种处方药,但此人没有医生的处方,古尔当然不能将药卖给他,但他却软磨硬泡,非要买这种药不可。古尔拗不过他,却又不能违反规定,只好拿了一些没有任何药性的糖衣片谎称是那种药给了这个顾客。没想到数天后,此人又来到古尔的药房盛情感谢和称赞古尔的药治好了他的顽疾。这可把古尔弄糊涂了,按说糖衣片没有任何疗效,可此人用了它却痊愈了。到底是什么治好了他的病呢?惟一合理的推测是心理因素起了作用,是这个人自以为买到了“特效药”,从而有了实际的疗效。古尔觉得这里面大有学问,于是开始钻研心理学。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发现:人人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法宝,那就是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

什么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呢?就是一个人通过语言或其它方式对自己的知觉、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产生某种刺激和影响的过程。自我暗示也就是自动暗示,成语“杯弓蛇影”的故事就是自我暗示的典型例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常进行自我暗示,但因为人们大都已习惯成自然,所以很少意识到罢了。比如,休假日你本来想与朋友外出郊游,可是早晨起来往窗外一看,天下雨了。这时候你怎么想,会产生什么意念,这就是自我暗示。如果你在心里对自己说:“糟糕!下雨了,哪儿也去不成了,这怎么办?闷在家里真没劲。”那么,很可能你半天甚至一天都感到烦闷,提不起精神。可如果你在心里自我暗示:哟,下雨了!也好,改天再去郊游吧,今天在家里好好读读书、听听音乐。如果能这样想问题,那么这个休假日你照样可以过得挺愉快,而且有收益。再如,一个出差的人为赶火车急忙跑了一段路,出现心跳过速、胸部发闷,导致昏厥。本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却认为这是心脏病发作,从此再也不敢单独出门。之后他感觉症状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以至真的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了。你瞧,这就是“杯弓蛇影”般的消极自我暗示造成的恶果。相反,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邵道生先生身患癌症后,在与医生密切配合、积极治疗的前提下,靠着积极的自我暗示及想象疗法进行自救,后来终于恢复了健康。由此可见,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具有改变想法、导致行动的魔力。消极的暗示会产生消极的结果,而积极的暗示必然带来积极的选择和行动。本文开始谈到的罗斯福年轻时原本胆小怕事,就是经常在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后来他在读书中受到启发,决心假装勇敢,实际上就是在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次数多了、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习惯,从而使他真正变成了一个自信而勇敢的人。

两种暗示,两种结果,对待疾病如此,对待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亦应如此。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自我暗示必然会导致不同的选择与行动,不同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能经常地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坚信“我能行”,学会靠自己,你就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有一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这个意念就是心理上的积极自我暗示。”从长远来看,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会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意识,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心理态度,有什么样的心理态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选择与行动,有什么样的选择与行动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习惯和性格,有什么样的习惯和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因此,我们说:心理上的自我暗示真是一个看不见的法宝,关键在于我们经常选择使用哪一面。

适度的哭有益健康

黄 懿

在现实生活中,哭泣通常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一种对身体有害的情绪反应。然而,一些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却给了我们一个迥然不同的结论:哭可以缓解情绪、减轻压力,对身体是有益的。

心理学家克皮尔随机调查了137人。他将这137人分为两组,一组是由健康人组成的健康组,一组由患有消化性溃疡和结肠炎(这两种疾病与精神紧张密切相关)的患者组成的患病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组哭的次数明显多于患病组,并且他们哭后的自我感觉较哭前有明显好转。美国圣保罗一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的专家对哭泣者的眼泪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眼泪中含有两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即亮氨酸一脑啡肽复合物和催乳素。有趣的是,这两种化学物质仅存在于受情绪影响而流出的眼泪中,在受洋葱等刺激流出的眼泪中则测不到。专家们因此认为,眼泪可以把体内积蓄的、导致忧郁的化学物质清除掉,从而减轻哭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心情舒坦。另外研究还表明,在哭泣时,人的情绪强度一般会降低40%,这也解释了以上实验中发现的哭后的感觉比哭前要好许多的现象。

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哭对人的心理起着一种有效的保护作用。专家们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有害健康,强忍着眼泪就等于慢性“自杀”,长期不哭的人的患病率比应该时就哭的人高1倍。因此,当你的精神遭受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当你的心情抑郁不快时,不妨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不要强忍泪水,那样会造成你心理上的高度紧张。这种紧张如果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促成某些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哭泣能提供一种释放紧张、解除压力的发泄途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过,任何事情都要有度,不能过分,哭也一样,一般不宜超过15分钟,压抑的心情得到发泄、缓解后就不要再哭了,否则对身体反而有害。“胃肠道是感情的共鸣板”,人的胃肠机能对情绪极为敏感,忧愁悲伤或哭泣的时间过长,胃的运动就会减慢,胃液的分泌就会减少、酸度就下降,最终会影响食欲,甚至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