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古典概型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概率的运用是随处可见的。近几年,中学的教材引入了概率论的内容。从现有中学的教材出发。通过对一些实例的讨论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最终得出如何改善中学概率统计教学中的古典概型问题的一些办法。
关键词:概率统计教学;古典概型;等可能;排列组合
随着概率统计知识越来越受重视,对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对概率统计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自主处理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古典概型问题,并且提出更好的概率统计教学的策略与方案。
一、古典概型问题
古典概型是高中数学(必修3)中的内容。在古典概型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出现理解性的偏差。比如说: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问:“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很多学生都认为这个命题错误,听其原因是先后掷两枚硬币,还有一种结果是“一反一正”,总共有四种结果。通过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在学生寻找基本事件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一正一反”和“一反一正”是以顺序来做区别。认真思考一下,当我们同时掷两枚硬币时,出现的结果也是一样的,“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一反一正”四种结果。由此可以看出不能以顺序来做区分。其实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基本事件是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如果作为一个基本事件空间,那么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结果是正确的。如果这个题目做一个修改:先后掷两枚硬币,可能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三种等可能的结果。那么这个命题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出现“两个正面”“两个反面”“一正一反”这三种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出现“两个正面”概率为,出现“两个反面”的概率为,但是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为,明显不是等可能的。出现基本事件空间与古典概型的定义混淆性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古典概型的定义和基本事件空间的理解不透彻。随机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的结果,称为基本事件,它的特点是任何两个基本事件互斥,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基本事件又称为样本点,基本事件的全体称作样本空间,通常用字母Ω表示。在判断是否为古典概型时,则要注意其基本事件必须是有限个,并且要求每个基本事件是等可能的。
有的学生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也存在着理解性偏差,比如说:学生在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时,会将基本事件空间混淆,用不在同一基本事件空间中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进行计算。
根据这个现象我们来理解一下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公式:事件A的概率P(A)=,其中n是基本事件总数,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例.我从1,2,3,…,10这10个数字中随机取出一个数,求取到的这个数为偶数的概率。
解1.设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所以随机抽取一个数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那么出现的基本事件空间是1,2,…,10,即总数n=10,又因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则满足要求的基本事件有m=5个,分别是2,4,6,8,10。故P(A)===。
解2.把随机抽取一个数的所有等可能性结果取为:事件A为取到这个数为偶数;事件B为取到这个数为奇数。则此时m=1,n=2,故P(A)==。
通过这两种解法我们可以知道对同一个古典概型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基本事件空间,只要满足古典概型的特点每个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二、排列组合问题
为什么要提到排列组合?要计算古典概型的概率,我们很多时候要通过排列组合来计算它的基本事件总数和事件A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因此我们必须来讨论如何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我们讨论如何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能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个步骤,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根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可以看出两个数学道理,其一:从不影响点入手;其二:看事件是否完成。
通过以下例子来说明这两个数学道理:
我们知道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如果分别有3个地点A、B、C,我要从A地到C达地,则必须先经过B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A地到B地的路线是不会影响B地到C地的路线,这就是说当我们在选择判断使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时,可以依据前后不会影响的点入手。
例.有4封信,扔到3个邮筒中有多种方法?
依据从不影响点入手来考虑这个例题,当我从信来考虑时,我的这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是不会影响到我的下一封信扔到哪个邮筒。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当我从邮筒来考虑时,我的这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是会影响到我的下一个邮筒放了几封信的。那么此时,我们要解决这个题目,应该从不影响的点入手会更加容易。
通过不影响的数学道理,我们已经找到了很好的入手点,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看该事件是否完成。
例如,现在分别有3个地点A、B、C,一个人要从A地到达B地,再到达C地,此时,A地到B地有两条路线,B地到C地有三条路线。当这个人从A地到达B地时,可以知道这个事件还没有完成,因此,通过这个例子能够得到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本质区别,以事件的完成与否去理解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果这事件完成,则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将所有完成事件的次数加起来;
如果这事件并未完成,则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步的次数乘起来。
依据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接着解决例题中的问题,通过不影响点入手,我们已经知道,此题需要从信的角度去考虑,总共有4封信,第一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一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二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二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三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第三封信扔到邮筒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并未完成),第四封信扔到邮筒有3种可能性,只有到最后一封信扔到邮筒这个事件才算完成,那么此时我们选择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将每一封信的所有可能性乘起来,即3×3×3×3=81。
排列: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作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用符号Am
n表示排列的个数时,有
Am
n=n(n-1)(n-2)…(n-m+1)=
根据排列的定义,一个排列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取出元素”,二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因此,两个排列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及其排列顺序完全相同。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出m(m≤n)个不同的元素,不论次序地构成一组,称为一个组合。我们用符号Cm
n表示所有不同的组合个数,称Cm
n为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数。
组合数公式:Cm
n=,0≤m≤n
抽取元素时不考虑顺序,像这样的问题称为组合问题。
排列与组合的相同点都是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m个元素,元素无重复。不同点是组合与顺序无关,排列与顺序有关。两个组合相同,当且仅当这两个组合的元素完全相同。
总之,了解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古典概型中出现的误区,帮助学生理清基本事件不一定是要等可能的,同时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时,前提必须在同一个基本事件空间中。对于理解排列组合问题,通过两个方面从不影响点入手及看事件是否完成来判断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依据求同求异的思想,排列与组合都有组合的思想,排列中是先组合后全排列,从而得出解排列组合题的三个步骤:分类,先计算数目多的或有条件限制的,先考虑如何取再考虑如何排。
参考文献:
[1]王亮.中学数学中概率统计教学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06).
[2]魏宗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0.
[3]李永哲.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一本全[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