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芷溪 倾听明清故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芷溪 倾听明清故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福建连城县境内的芷溪村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段遥远的传说,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传承着先祖的光荣与自豪。座座深宅古院,人文蔚起,这些都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

芷溪村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的一个客家万人古村落,聚居着黄、杨、邱、华四姓客家人,以黄、杨两姓居多。明清以来,芷溪村先民先后兴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除一部分是专门作祭祖联宗之用外,其余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建筑,普遍采用客家地区“九厅十八井”结构布局建造,庭院舒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轮美奂,被客家学研究人士誉为客家“大宅门”。

这几大家族中都曾有人在朝为官,有的还成为封疆大吏,煊赫一时。历史上曾记载,邱姓的邱作训于1752年赴省府考取武魁,后以身殉国,被乾隆皇帝特封为“振威将军”,名震一时;杨姓的杨簧,在1820年参加科举会试中进士后,先后任江南布政使司、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成为嘉庆、道光两朝的一名要员;还有黄姓的黄而康,在1861年考取府学拔贡,后经甄选,调台湾任淡水、宜兰、凤山、彰化等县教谕。1884年法人登陆,全台震惊,黄而康有胆有识,主动协助地方士绅运筹防守,抵抗入侵者,因此立功受奖,荣升台湾府学教授。

历史上的辉煌给芷溪留下了许多气势宏大,外观极具特色的宗祠建筑。与别地不同的是,芷溪的宗祠大都是“祠居合一”的复合型结构。纵观这些建筑,无一例外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住宅与宗祠选址用心,设计巧妙,规模恢弘,构建缜密,用工精细,还有不少精美的雕刻、壁画和上乘的书法珍品散落其中,寓意深邃,令人看后遐思万千,感叹不已。但是此行有一大遗憾,那就是我们只能从外面去参观、欣赏这些精美建筑。由于这里的宗祠还都有人居住,所以没有开发供游人入内参观的项目,很多更加细致的部分都无法看到。

明清时期商业发达,繁荣达到鼎盛。特别是清康熙时期,至潮州的航运开通后,一方面芷溪当地拱桥店、凉棚街、三角坪和十字街等街道兴建起来,另一方面外出经商的人也逐渐多起来。芷溪的繁荣使其成为连南一带的商业中心之一,每月逢五逢十的墟市至今不衰,吸引着方圆几十里的商客。

芷溪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过去曾为连城、上杭、长汀一带的文化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出了文进士4人,武进士2人,举人20多人,秀才300多人,赴外国留学4人。明朝中叶创立了首家书院“桃源精舍”,至清朝康乾盛世,陆续创建种石山房、琢玉山房、蹑云山房、北溪草堂、仙高岽书院等多家书院和10多家私塾。

芷溪的宗祠建筑,缘于客家人慎终追远、敬祖睦宗的传统美德。多数古宗祠建有外大门、内大门、正大门,每重大门都有雕花刻字,飞檐翘角,配以鸟兽虫鱼等精美图案,形象雄伟壮观,气势恢宏。在客家人的观念中,门楼是一幢房屋的“门面”,体现房屋主人的身份,更兼溶入周易风水学说,当地有“千斤门楼、四两屋”的说法。所以这里的宗祠全部都装饰得富丽堂皇,极为考究。其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屋顶都有葫芦、鳌鱼、硫璃瓦口装饰,加上红门漆柱,颇有殿堂风韵。

在一座名为“渔溪公祠”的建筑前,可以看到现阴刻于牌楼上的“南离辉映”四字各缺一笔。当时不明白原因,回来查阅了一些资料才搞清楚。原来,这座宗祠是杨氏后人在康熙末年为纪念杨氏先祖渔溪公而建。整幢建筑占地五千多平方米,设房间一百零一间,现仍聚居杨姓渔溪公后裔七百余人。据说,该宗祠建筑与北京故宫同一坐向,民间建筑与皇家建筑相同是一大忌,为此,堪舆先生特地在大门石牌楼名称上做文章。主家请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每字缺少一笔,不注意是难于察觉的。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求得“制化”,同时也符合朝廷的规定的了。如此一来,门楼又显得与众不同。

由于宗祠建筑很多,所以宗祠之间的空隙很小,一条窄小的石板路曲延其间。身在其中,很难辩清方向,我们只能在其中迂回而行。但其中也有例外,在黄姓“澄川公祠”前,视野豁然开朗。据了解,这是整个村落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宗祠,也是芷溪宗祠的代表之一。这座宗祠兴建于康熙末年,其石门楼高近六米,柱直径达一点二米,顶部刻有人物、鸟兽、花卉和双龙戏珠等图案,全部用上等花岗岩砌成,构造天衣无缝,雄伟壮观。在这座石牌楼的顶上,是雕凿一个个碗口大小石眼的石条,两端有叉角,状如鱼尾。用一块块石板作屋瓦,向前伸出。雨檐两端雕有鳌鱼形状,嘴向上。雨檐下第一层是用六块雕有花鸟的石板镶成;第二层是五块雕刻山水的石板;第三层是排列八朵雕刻的牡丹花;第四层是五块雕刻人物故事的石板;第五层中心刻“澄川公祠”四个大字,左边为天官雕像,右边是寿星雕像,天官p寿星面朝“澄川公祠”石匾,似恭喜恭贺状;第六层中心是一个突出的石球,石球中有一个可以滚动的球胆,球的周边有花纹,壮如绣球;左右雕刻的是狮子,面朝绣球,为狮子戏球状。

在这里,几乎所有宗祠的围墙外都有水沟环绕,常年有从村外引来的溪水流过。据资料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利洗涤排污,又利蓄水救火。

从村中出来,能看到一个集市,小店、货摊间杂其中,熙熙攘攘的居民往来穿行,一派热闹的景象。遥想当年的小镇肯定远比现在繁荣得多,但如今,也只能从历史的资料中去了解那曾经的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