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思路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思路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对高职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探索,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57-02

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各个领域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好高等数学,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特色,培养面向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遵循这一目标原则,高职数学应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以提高基本技能为目的,一切都围绕着“两个基本”为前提。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数学素质差异很大,数学基础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成绩居多,并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效果良好。

1 精心组织课堂,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在于

课堂

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采取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课堂上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来经营课堂,共同完成学习项目。

1)实施“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一起分享课堂教学中的快乐。

2)教学组织多样性。普遍采取大课堂教学与小课堂辅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任务驱动相配合的方式。大课堂由教师占主导,讲授基本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或实践练习;而在小课堂中由学生占主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由教师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说明。案例、项目、情境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教学所用,以充分增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的基本方式由“课堂讲授”变为“学习指导”,教师要成为课堂的总设计师,学生则成为实践设计项目的工程师。

2 课堂上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课时应结合身边或者常见的一些案例讲述一些和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应做到“精讲多练”,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不同见解,使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得到提高,获得进步。

3 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于课堂,加强直观性

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可以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模拟教学特点,完成教师的部分工作,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起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计算机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更不能替代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充当操作员的角色,学生跟着计算机学,上课成了听课,这种做法缺乏沟通,教与学脱节,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 教学中穿插数学建模,在应用中学习

教师上课可穿插一些相关的数学建模,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建模,通过对数学建模全过程的参与尝试,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这种让学生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又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经济等领域的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省材料等问题中创建数学模型,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从培训到比赛,学生不但学到许多数学知识,而且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5 考核方式应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各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但在能力本位的高职院校应该可以像其他课程一样考虑不用笔试,即就不同的章节,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践性练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综合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学生一个成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习惯,改变以往纯粹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可以结合学生的作业、出勤、课堂表现、小测验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平时学习成绩、数学建模、期末考试应各占一定比例。随着学校考核人才质量标准的变化,必然引导学生向着理论实践方向的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职期望的复合型人才。

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去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成芳.柔性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新理念[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5(2).

[2]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