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裴李岗文化红陶鉴定概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裴李岗文化红陶鉴定概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河南本地陶器中,裴李岗文化红陶,是独具特色的一种。在考古研究中,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在收藏圈里,神秘而美丽的裴李岗红陶,是众多爱好者心仪的对象。然而,如何鉴定裴李岗陶器,是绝大多数收藏爱好者所不熟悉的。要解决鉴定问题,首先要从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谈起。

裴李岗文化遗址

距河南新郑市西北约7公里,有一个极不引人注意的乡村叫裴李岗村。村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的过着平静的田园生活。1977年3月30日,平静的乡村受到了影响,因为文博考古单位有人员光临了裴李岗村。好像有人用石片在平静的湖水中击起了浪花和水波。村民们兴奋起来了,好奇的心理无法掩饰。在闲谈中传播;来人对村西出土的红陶很感兴趣。好长一段时间,村民们仍沉浸在兴奋中。继续向村外传播村中出现的事因。犹如击起的湖水浪花消逝后,水波还在扩散。直到1978年2月。《考古》杂志发表了《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这篇文章以后,村民们才知道,村西出土的红陶叫裴李岗文化红陶。

裴李岗文化遗址座落在裴李岗村西高台地上,约两万平方米范围。西部是墓葬区,东部是先民们的居住生活区。遗址依山傍水,高出水面约25米。双洎河自西向东经由遗址南三百米处流过,河水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当双洎河流经遗址西部时,河床南绕,环抱遗址后东流。雨季到来。流量增大的河水能南绕向东分流,不会直接冲击遗址。冬天,高台地能抵挡寒冷的北风。夏天。这里的自然环境又可以形成回旋风,处在此地的每一个人,都会有清凉爽身的感觉。周围又是有利于耕种的大片土地。所以说,裴李岗文化时先民选择的定居地实在理想。可谓是极佳的人类居住地。

裴李岗文化发现过程

1977年3月下旬,原开封地区文管会与新郑县文管会举办了文物考古训练班。参加这次训练班的学员中,有裴李岗村人。一天,这位学员拿来了村西出土的石铲和泥质红陶壶各一件。这件事引起了训练班老师的注意。3月30日,他们即到裴李岗村调查。当天,收集了村民发现的数十件石器和红陶器。事有巧合。4月2日,裴李岗村民平整土地时。又一次发现了人骨及石棒、石磨盘、红陶壶等器。他们知道此事后。于4月3日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发现裴李岗村西地有墓葬区。于是,原地县两级文管会在4月8日这天,开始试掘。至此。发现裴李岗文化的序幕拉开了。

遗址出土主要遗物

裴李岗文化遗址第一次试掘,是在遗址西部墓葬区进行的。清理墓葬八座,灰坑三个。出土石器25件、可复原的红陶器21件、灰陶片1件。其中:石器有铲、斧、镰、刀、磨棒、磨盘等农耕和加工粮食用的生产工具;红陶器有壶、鼎、罐、盆等生活用具。灰坑中红陶片与墓葬中红陶片相同,可确认是同一时代遗物。试掘历时13天,1977年4月21日结束。

为了进一步了解遗址文化面貌,原发掘单位与郑大历史系考古专业,又于1978年4月下旬进行第二次发掘。在遗址东部先民们居住生活区发掘时,发现一座圆形结构的陶窑,它东则还有一个大型灰坑。遗址东部不但出土丰富的红陶片,还出土陶塑猪头2件、羊头1件。陶塑简单且造型逼真,这使我们了解了当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遗址经两次发掘后知道,出土红陶分泥质和加砂两类。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夹砂红陶部份有压印纹,如坑点纹、篦纹、划纹等几种。其代表器物有:小口圆底双耳壶、三锥状足鼎、三锥状足钵、三锥状足双系壶、陶塑等器。有关单位经碳1 4检测后确认;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8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裴李岗文化内涵

遗址所在的地理环境和出土遗物,虽然不是文字,但它是人类发展的见证。它能证明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在长期同自然界博斗过程中,已学会了选择适应人类生存的居住地,已能大片种植粮食、烧制较为先进的红陶、祠养动物。它又能证明,这时原始氏族的定居生活已经稳定。

鉴定需坚持的原则

鉴定,是每一个收藏爱好者感兴趣的课题。可以说人人都想揭开收藏品表面遮盖的神秘面纱,使其露出庐山真面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多少代人都在为此努力奋斗。碳14,热释光的问世,让考古界和收藏界看到了希望,因为世界各国都承认这两项断代的科研技术。美中不足的是:碳14,只能检测与器物同出土的贝壳、木碳等有机物来断代。单独一件古代陶器无法检测;而热释光检测器物需要样品,如果从完好无损的器物中取样,实在心痛。因此说,目测断代还没有完全被科技检测取代,仍然有必要研究目测鉴定的内容。要学会目测鉴定,必须坚持以标本为依据的原则。北方古代陶瓷的标本大概来自三个方面:窑址发掘;墓葬出土;故宫传世。标本所显现的特征就是鉴定依据。

鉴定的依据

裴李岗文化泥质和加砂两类红陶共有特征:器体成型方法均为手制。包括泥片贴敷、泥条盘筑、小件器皿直接捏制等几种;器体比较仰韶文化陶器明显要溥;器内凹凸不平,有些器体内壁有拍打痕迹。外壁经过整修;平底器不是有意制成,而是因胎体重压形成的,器底较厚,未经修整;胎体结构松软,因此易碎,无完整的大件器物;利器能够刮动器体。

裴李岗文化泥质红陶特征:泥质红陶因器体颜色深浅不同分为橙红色和橙黄色两种器皿,橙黄色数量较多。泥质红陶胎体颜色与后世红陶的胎色有别;器体有几种不同的胎色。1、夹灰胎。外部为红胎色。胎心为灰色。2、红皮胎。器外表面为红色。胎心与内壁为灰色。3、红灰皮胎。红陶外表面因不能完全氧化出现有局部灰胎;泥质红陶是选用淘洗过的粘土制陶。胎体因年久受浸蚀,表皮脱落严重,直接显露胎色,较少有泥黑色朽蚀层存在;烧制温度高达960℃。

裴李岗文化夹砂红陶特征:加砂红陶胎体内外均为红褐色(红中泛黑)。是先民们选用未经淘洗的粘土直接制陶。因此,胎体含有较多且细小的石英石颗粒,间有较大的颗粒分布在胎体中;加砂红陶外表面形成有泥黑色朽蚀层,这种朽蚀层是器体表面的胎色,与覆盖在器体表面的黑色泥土无关;烧制温度达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