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自我同一性视域内提升职校生心理健康潘璐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自我同一性视域内提升职校生心理健康潘璐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培养职校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应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校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在此期间,他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关键期,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职校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145-02

心理健康是与人终生相随的重要课题,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课题都有不同的主题。我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初、高中毕业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入到青春期之后,有的能够适应良好,顺利过度青春期,进入到下一个人生发展阶段;而有些适应不良的学生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产生心理困扰,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危机,整体心理健康并不能达到社会预期水平。

一、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之为“消极的反抗期”。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确不少职校生存在心理上的异常,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无意义感”,具体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动机不强、手机网络成瘾等。他们的年龄处于16~18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这些学生处在“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混乱”的冲突时期,由于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者两极对立组成,形成一种危机。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自我就会增强,人格会得到健全有力的发展,有利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反之,自我的力量就会削弱,人格就会不健全,从而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若前一阶段中的危机得到了积极解决,会增加对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对学生而言,如果他们在这个阶段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就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无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不清楚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形成“消极自我”,转而成为社会反对和不能容纳的危险角色,显然,混乱模糊的自我认知不利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TO)曾对健康做了科学界定:“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而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现实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在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中,无一例外均提到了“能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通过对378名职校生进行团体实测后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期,并且其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相关。许多理论家思考过自我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其中大部分人的结论认为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JaHoda(1958)将心理健康的人描述为能够真实认识自我,不歪曲自我知觉来迎合自己愿望的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1950)也写到,健康的个体能接受自己和自己的本性,也能接受与理想自我的不同之处。Rogers(1954)、Fromm(1955)、Haan(1977)等也同意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现实中,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人们越来越意识培养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职业学校学生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建设同样不能忽视。处于职业化教育模式的浪潮下,职业院校的学生面临着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并举的双重任务,接受职业教育也是青少年面临同一性危机所经历的心理社会延缓期的途径之一。鉴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尚处于青春期的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涵义,那么,教师该如何促进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如何提升职校心理健康水平呢?根据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总结与反思,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对策。

二、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激发动机,形成正确的时间观念

学习应是所有学生的首要任务,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学习活动密切相关,职校生也不例外。其中,学习动机是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职业院校大多采用封闭或半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虽然学生们大多数时间在校园活动,但是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却并不多。长此以往,不仅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混乱的时间观念也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动机,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为不会学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学,之后发展到厌学、逃学,最终造成教学管理的混乱。

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学反馈,学生之所以不爱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学习目标不明所致。教师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帮助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更好得激发学生认识内驱力,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通过课堂讲授目前时间管理领域比较流行的“番茄计时法”、“艾森豪威尔时间管理法则”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也可以组织团体活动让学生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每天的时间分配,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强化,慢慢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

2.树立信心,体验多面的自我形象

目前,在我国单纯以分数来衡量学生好坏的教学评价机制下, 职校生往往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M入到班内和校内的 “学困生”行列。部分学生在学校里是弱势群体,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冷暴力(包括语言暴力、态度冷漠等),很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的“无助感”和“无意义感”随着时间慢慢滋生。他们开始接受他人对自己片面化、绝对化、糟糕至极的评价,自卑感也随之产生,伴随而来的是刻板的自我认知和负面自我体验。如果这种错误认知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会对其职业生涯和未来生活造成十分消极的影响。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智力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相比普通高中生,动手能力、运动技能等实际操作方面可能是他们的优势领域。职业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教师也应结合本校特色与教学实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通过模特大赛、礼仪培训等文体活动,或者是汽车修理技能大赛、烘焙技术大赛、速录大赛等职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创新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优势,体验多面自我,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提升自信心。

3.确立目标,促成清晰的职业规划

有研究指出,就读职业院校本是大多数学业不良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后的无奈选择,再加上年龄偏小,对社会了解不充足,对职业发展认识不清,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规划,因此在填报专业时对自己将要从事何种职业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可想而知,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时本身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发展,各类社会思潮的冲击均会对他们的择业观、就业观带来困扰,在择业、就业时一旦不能顺利过渡,那么心理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职校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老师要科学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比如填报志愿前安排各类专业的讲解课和体验课,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其次,学校和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主动了解社会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正确指导学生根据各专业的从业要求及时调整自我,为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基础。

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教育。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我,顺利渡过“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混乱”的矛盾期是职校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其自信心,打通学校和就业的渠道,让每位学生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