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下准备充分 课上精彩万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下准备充分 课上精彩万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堂好的科学课,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让学生记忆深刻。要想上好一堂科学课,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课下还需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课前准备呢?笔者以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为例,做一些阐述。

一、合理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上课的核心辅助材料,也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手册。教材内容的编写、设计和编排,既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因此得到广泛的使用。那么,如何参透教材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 仔细研读,深挖教材蕴含知识。小学科学教材每一章节内容的文字描述一般都只有寥寥几句话,最多再增添几幅教学参考示意图,所以从容量上说,是比较少的。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几分钟就能上完课,但这样可能无法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也会显得枯燥无趣。如本节教材,文字描述不足150字,但看似简单的几行话,如果深挖的话,我们会发现里面包含了很多上课要点:实验方法的介绍、实验液体量的多少、实验如何保证公平合理、实验结果的预测等,从这些方面进行教学,就能够为接下来的实验做好铺垫。所以,有时教材内容中的文字描述虽然较少,但是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仔细研读教材,剥去浅显的外表,深挖教材的内在信息。

2. 明确意图,找出章节相互关联。教材的编排,各个章节之间、同一章节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有着联系的,是环环相扣的。有的联系比较明显,有的联系则相对隐蔽,这就需要教师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如本节内容,如果我们单独从这一章节进行教学的话,可能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四种液体谁流得最快,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浏览各个章节,就会发现,这节和上节“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之间是有关联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就可以除了得出正确的结论外,还能够让学生分析出液体的流动速度与液体的哪种特征有关,这样不仅深化了课堂教学,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把握。

二、巧妙设计实验

实验是辅助教学的主要活动,它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又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增强记忆,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意义重大。如何开设好实验?这是一门大学问。

1. 选择实验器材,推陈出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实验器材,再好的材料也做不出好的实验。实验器材种类繁多,选择得当,实验现象明显,很容易得出结论;选择错误,就会增大实验误差,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得出不明确的结论,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导致实验失败。即使器材选择正确,我们也要在众多器材中挑出好之又好的器材,这样就能够使实验现象更科学、更严谨、更有说服力。比如本节课,传统的教学x择玻璃板作为实验材料,把四种不同的液体滴在玻璃板的同一条线上,然后倾斜玻璃板,观察液体流动的速度。这种操作当然能够得出实验结论,但是存在较大的人为影响因素。比如,我们在滴液体时,很难保证滴在同一条直线上;滴的分量也很难保证相同;液体在往下流的过程中,可能不会沿着直线流动。这些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现在有了一种更新的实验仪器――液体流动测速仪。这种仪器一端有活动翻板,翻板上安装有四个容量相同的杯子,把液体倒在杯子里,翻动翻板,杯子里的液体就能够导入玻璃管内;中间是倾斜板,安装有四个玻璃管,起到引流液体从而保障液体直线流动的作用;另一端也是活动翻板,翻动翻板时,倾斜板能快速地平行。使用这种仪器,既能保证四种液体分量相同,也能保证它们同时滴在同一直线上,还能保证它们沿着直线流动,并且流动时间相同,能够大大地减少实验误差。

2. 设计实验方案,大胆创新。有了好的实验器材,就能保证实验一定精彩吗?不一定!还需要好的实验方案。一个成功的实验方案能够使实验观察全面细致,实验过程犹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一气呵成。本节教材只介绍了一次使用传统仪器测量液体流动快慢的实验,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两次实验,第一次使用传统的器材进行实验,第二次使用新的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比较:前后两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哪些不同?第二次实验比第一次实验好在哪?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进行前后对比,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让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

3. 展示实验现象,形象具体。实验现象往往是转瞬即逝的,如何将实验现象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呢?笔者是这样设想的:将液体流动的路程用彩色纸条描述,液体流到哪里,就用剪刀剪到哪里,再把这些纸条贴在黑板上,纸条越长,表明液体流动得越快;反之,纸条越短,表明液体流动得越慢。这样,用具体的纸条长短来间接表明液体流动的速度,既是实验的证据,又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实验顺利进行。

三、有效把握课堂

课堂是教师的教学阵地,是学生的主要学习空间,课堂教学方法的得当,内容的合理,语言的优美,氛围的和谐,安排的合理,都能够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海洋。但是,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空间。俗话说“贪多嚼不烂”,学习也是如此。吃饭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食物;学习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知识。学习的“细嚼慢咽”就是留白。给学生留出一点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理解、领悟知识,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建立内在连接,使知识沉淀、内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如果我们缺少这个环节,就会出现“学而不思”的局面。

2. 知识反刍,让学生建立竖向联系。反刍,即反复咀嚼。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有意识地将其与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思考探究新旧知识中的关联,建立知识的竖向联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构建,有效地从整体局面把握知识。如本节在实验完成得出结论之后,就可以将上节课的结论展示出来,结合本节的实验结论,让学生思考液体的流动与液体的哪些特征有关,从而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罗马不是一天建造起来的”,一堂优质课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设计出来的,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不断更新我们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只要课前准备充分,相信我们的每一节科学课都能够精彩万分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爱华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