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伸展古诗词张力“七部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伸展古诗词张力“七部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诗词都是各朝各代的著名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凝练的文字、特殊的格式、丰厚的韵味具有极大的张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伸展古诗词张力

一、 在自然巧妙的导入中开启张力

自然巧妙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产生张力。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如说理诗《观书有感》,诗人朱熹主要谈论读书的道理,因此,可用名言导入法,出示朱熹的三句读书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让学生读,再引出作者、认识作者。这样的导入,与诗作内容、与作者相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自然巧妙,具有张力。

二、 在层层深入的诵读中理解张力

古诗词具有音乐性,韵律和谐,节奏感强,因而古诗词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它的诵读应该是有层次的,层层深入,渐丰内涵。第一层: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用节奏符号读出停顿、节奏根据标点符号读出适当的语气;第二层,理解诗意后诵读;第三层,丰盈意境后诵读;第四层,体验诗情诗理后诵读。后三层的诵读重在感受诗词的意象美、情韵美。层层深入的诵读不仅能强化学生的识记,还能使学生与诗作不断碰撞,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显现张力。

三、 在自主开放的解意中滋生张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弄懂大意,准确表达,这是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有课前预习,有的教师还会设置导学单,学生会借助参考书、网上资料等提前自学,初步了解一些词义、句意和整首诗的诗意。课堂上,老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进行同桌、小组的合作交流,交流各自理解的词义、句意和诗意。然后就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集体交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教学《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一句,“鉴”“徘徊”是两个关键词、陌生词,学生虽能借助参考资料知道字面意思,但我没有停留于表面的理解,而是渗透了两词的古义演变――

“鉴”的造字本义:人俯首在一盆静止的水面上反观自己的影像。今义:镜子。彳chì小步也。本义:慢步行走。从“彳”的字多与行走、行为和道路有关。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在诗中是闪耀、浮动的意思。

这样的教学,滋生了一份文化的气息,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对两词的理解也更为感性、深刻,滋生了一份张力。

四、 在丰盈意境的想象中唤醒张力

意象是古诗词诗性特质的集中表现,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所谓“诗中有画”,给读者以丰富的情感与想象的天地,还有丰富的审美感受,有着巨大的情感张力,能唤醒读者的审美情趣。如教学《如梦令》,引导学生去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用补白的方式将文字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片片移动的风景,让静止的画面变得生动起来,有景有人,有声有色,这样的想象写话,灵动、鲜活,具有极大的思维张力、言语张力和情感张力。

五、 在诗情诗理的体验中感悟张力

古诗词含蓄精炼,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深入感悟诗词内在的思想、情感张力。比如《观书有感》一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说理,具有强烈的感发性,给人以恒久的召唤力。为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我先让学生明白池塘水清澈的原因,再理解什么是“活水”,“活水”与“读书”有什么关系,通过几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明白朱熹所要阐发的读书道理,其过程也充满了思维的张力。在诗情诗理的体验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文本的深层张力。

六、 在写作方法的明晰中品味张力

古诗词历经千锤百炼,形成了极为精美的形式。在学生对诗词理解有了更多的体悟后,再引导学生理性地审视诗词,从描写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去揣摩、欣赏、玩味、涵泳,也就充满了张力。

1. 审视作者的行文思路。古诗词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景喻理,具有内在的结构张力。如《观书有感》第一句写景,第二句说理,先实后虚,借景喻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梳理、了悟,让学生品味其谋篇布局的张力。

2. 审视独特的语言形式。古诗词的语言特别讲究形式美,具有内在的结构张力。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具有语言形式的对仗美;《如梦令》中的“争渡,争渡”一句,具有反复的动感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受语言的张力。

3. 审视诗眼或词眼。好的古诗词往往是一字立骨或一语传神,只要抓住了这一“字”,就抓住了诗词的灵魂,教师要引领学生直接入境,品味作者当时的情感,体会作者练词练字的艺术。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眼是“思”,因“独”而思,因“佳节”而思,因“遥”而思,思弟弟,思家人。抓住这“思”字,可使教学过程一线串珠,气脉贯穿,具有无限的张力。

七、 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激活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适当拓展补充一些资料,使之与文本资源相亲相融、交相辉映,能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打开另一扇窗,让课堂透进光、透进绿、透进清新的空气和悦耳的鸟鸣,激活教学的张力,使教学得以优化。

1. 拓展作者的写作背景。教学中,教师适度地拓展、介绍一些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可消除学生对作者、对文本的陌生感,从而达到文本、读者、作者三者间的高度视野融合。如教学《如梦令》,拓展介绍李清照年轻时的生活情况,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纯真、美好的心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愉悦之情。

2. 拓展引用的相关典故。有些古诗词中,个别经典语言来自于某个有趣的典故,如《如梦令》中“兴尽晚回舟”一句,“兴尽”使用了王徽之“兴尽而返”的典故,教学中,我把这个典故拓展给学生,让学生感受李清照和王徽之有着同样的洒落情怀,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随兴而去、兴尽而返,故而有了误入藕花深处的失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3. 拓展同组诗。有的古诗词情感含蓄,学生不能直接领悟,教师可曲径通幽,拓展同组诗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诗看似是写景,但又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作者的眷恋之情不明显。这时,老师拓展《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组诗中的(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从两首诗中体会“晓出映日”的送别时间之长,从“南山北山”的送别路程之远,帮助学生体会到这份隐含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通过对比,学生还感受到诗人内敛的性格、含蓄的表达方式。

从以上七个维度充分伸展张力,起承转合、张弛有度,使古诗词教学过程形成一股意境悠远的气场,如一幅饱蘸浓墨的山水画,流淌着诗意浓情,涵养心灵。

(作者单位:太仓市科教新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