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末倒置焉能教好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末倒置焉能教好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老王》一文中老王具有善良、勤劳、坚强、感恩的优良品质,以及作者拥有的善良和自我反省品质,从而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韩军老师所教学的内容大相径庭。

【关键词】杨绛《老王》;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本末倒置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14-02

在《老王》一课的教学中,韩军老师用作者“生死有命是老话。人生的穷通寿夭确是有命”这句话来引入新课,通过分析得出“个体、运差、眼疾、败屋、无亲、无妻、短寿、少数、丧命”这十大“幸运”要素,老王没有一项具备,所以他是凄惨、无运的人。再通过对比,得出杨绛是相对幸运的人这样一个结论。从而追根溯源,造成老王这样命运的是什么?社会。所以社会要进步,就要进行改革;国家要发展,就需要领导者有睿智的头脑和超前的意识。韩军老师引导学生扮演管理者,关心民生,询问民间疾苦,让天上的老王死而无憾。如果把课堂继续延伸开去,应该还可以有这样的内容:社会要民主,所以要法治;国家要进步,要勇于正视历史(还可以批判一下安倍晋三);人民要安居乐业,有困难找政府。可以说,韩军老师的教学“推陈出新,标新立异”,所以车凤鸽和李军艳老师评为“切入之巧妙,情感之细腻,眼光之独到,挖掘之深入,让人为之震撼”。

的确,韩军老师的观点不可谓不新颖,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就教学内容上来看,笔者有几点异议,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1. 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吗?这是不是宿命论观点?这种观点对学生有没有误导?既然命运天注定,那还要人奋斗干什么?老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人的主导作用应该大于外界作用。用于教育学生,笔者认为,还是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2. 少数民族的人受到歧视了吗?我们国家从建国初期就重视少数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给了许多优惠政策进行扶持。韩老师教育学生觉得多数民族的人生活幸运,是不是一种错误教育?会不会让“大”汉民族的学生产生民族歧视,有一种自大感?

3. 老王弥留之际送东西有“功利”之心,为了死后能缠上白布,推论送东西是为了得钱买布。这种认识韩老师是哪里来的?回族属于伊斯兰教,应该有专门的教会进行丧葬安排,老王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身后事而奔波劳累。而且,回民丧葬从简、从速,老王死后不可能要求开追悼会,他们有专门的宗教仪式,开追悼会也违背了他们的习俗。由此可见,韩老师引申的内容不符合实际。

4. 老王的悲剧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所以有改革的必要。改革后的管理者关心民生,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点是韩老师教学的重点,但这是文章的主题吗?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吗?既然老王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作者又愧怍什么呢?这是完全说不通的。按照韩老师的逻辑,作者应该大力批判当时的政府,以求社会变革,为老王或者以后像老王这样的人争取“幸运”的生活。

那么,作者文章里有没有针砭时弊的内容呢?应该说文字有所涉及,但并不是中心,只是一个社会背景。作者的主要意图应该是颂扬老王,表达自己的“愧怍”。很显然,“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运的人的愧怍”这句话是文章的中心,韩军老师抓住的关键词是“幸运”和“不幸运”,而不是“愧怍”,这就有失偏颇。明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愧怍”,韩老师却引申到了社会要进步,需要改革上,这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背道而驰的。

重读文本,我们来看看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老王是一个善良的人,他的善良体现在给他们带冰,车费减半;送钱钟书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临死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老王就是那一时代所有善良、朴实的中国人的代表。作者要倡导的,应该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无论什么年代,人都是需要高尚品德的,不管他处在社会何种阶层。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尤其需要唤醒良知,这才是课文的时代意义,也是我们教育学生应该拥有的良好品德。

其次,老王还是一个勤劳的人,他蹬三轮车、帮人家送冰、送货,从来没有想过给别人提要求,总是自力更生,哪怕生活得很艰苦。而韩老师引导学生,像老王这样的人,政府应该提供工资、住房、药费等保障。反之,假如社会不能提供福利保障,韩老师是不是应该教学生为争取权益而进行合理斗争?假如合法途径不能顺利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极端措施?笔者在讲到某些涉及内容的课文时,也会尊重历史。但是,笔者会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就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国家十分贫穷,可以说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家的。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样板可借鉴,所以走了弯路,这是当时的国情,但是,国家拨乱反正,进行了改革。所以,政府会犯错,这是由于历史局限性造成的,但是,政府也会认错改错,政府种种措施的总体目标是让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比如,现在农村土地不缴提留款、义务教务阶段免书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国家提供免费午餐、农民有医保和社保,这都是笔者所任教学校的学生切实感受到的。所以,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学生感觉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觉得笔者讲的是社会现实。诚然,国家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我们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师:除了善良,老王还很勤劳,这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你们自己的事情该不该自己做呢?

生:(有答自己做饭的,有答自己洗衣的,有答帮助家里干活的。)

再次,老王是一个感恩的人。因作者的女儿给了老王一瓶鱼肝油,他“晚上就看得见了”。老王感恩图报,给他们顺便送冰,主动送钱教授上医院,还送一些自己觉得珍贵的东西。懂得感恩,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倡导的美德。难道我们的学生不应该进行这样的教育吗?这比起韩老师所进行的管理者实践教育,恐怕应该说是更基础的教育。

最后,老王还是一个坚强的人。他的生存环境那样差,也没有想到不生活下去。他病得那样重了,还记得要感谢作者一家人,拖着病体给作者带香油和鸡蛋。如果确实要往深处挖掘,这一点应该可以引申。生活中总会有困难,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也是我们应该教育学生的一个方面。

正因为老王有这些优秀品质,真心真意对待作者,作者才念念不忘,觉得自己虽然给了老王一些钱,但没有在精神上给予老王平等的尊重。老王倾其所有表达自己对作者一家的尊重,这种情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而作者除了金钱,好像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所以想起来特别内疚。如果作者切实关心老王,则应该做的还有许多,但是她没有做到,或者当时没能领会到。作者感觉,老王全心全意对待她,她没能全心全意回报,所以无法弥补这种亏欠。而老王觉得,作者这样一个有身份的人,能那样关心他,他应该加倍回报,对于这种知遇之恩,老王会倍加珍惜。

综上所述,杨绛老师的文章写作对象是人,文章的重点在于颂扬老王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的内疚;文章的时代意义在于弘扬高尚的灵魂,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不是如韩军老师讲的时代造成了老王的悲剧,所以改革后的社会要关心民生。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就是无限放大细枝末节,偏离文章主题,错误引导学生,让学生误读文本,纯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教学生读书,还是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如果全部歪曲理解,什么文章都可以读出别样的味来。否则,课堂再精彩,也只是银样蜡枪头。

参考文献:

[1] 韩军.《老王》教学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5,(1B).

[2] 李华平.让语文教学回归正道[J].新课程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