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转变小学数学“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转变小学数学“教”与“学”方式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学习数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面对新课程,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应有所改变。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学活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得知识。学生一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师说:“一个学生两只手,两个学生几只手?”学生很快地计算出来。师又问:“五个学生呢?十五个呢?”学生用加法计算就慢多了。师说:“我用乘法很快就能算出结果。”学生一听有好方法,自然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

“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改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弘扬人的能动性、独立性,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亲身经历、体验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我放手让学生计算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10厘米、8厘米、10厘米、8厘米,以10厘米为底边上的高是6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10+8)×2=36(平方厘米);②10×8=80(平方厘米);③(10+6)×2=32(平方厘米);④10×6=60(平方厘米);⑤10+8+6=24(平方厘米)。

面对众多算法,我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理顺了思维,使学生由迷惑变成了理解,最终领悟只有10×6=6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题解,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的过程,既习得知识,又获得方法,从而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的学习需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单一的课本资源和学习渠道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不能让他们各自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只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多样化的学习渠道,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乘法简便运算:“25×32=?”时,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学生由于思考角度不同,得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9种方法:(1)25×32=25×4×8;(2)25×32=(5×2)×(5×16);(3)25×32=25×2×16;(4)25×32=(5×4)×(5×8);(5)25×32=25×8×4;(6)25×32=(25×4)×(32÷4);(7)25×32=5×32×5;(8)25×32=20×32+5×32;(9)25×32=25×30+25×2。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才能出现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才会通过数学教学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另外,教师应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讨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学习“对称”一课,学生通过观察认识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然后画出对称轴。学生在折、剪、找、画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的大小、形状、图案等都一样,对折后完全重合在一起,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操作性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自能学习,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探寻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